滑稽戲《蒸蒸日上》劇照
孫洪康
上海原創劇目——大型滑稽戲《蒸蒸日上》,繼今年1月初在滬獻演三場后,經修改復排,又將于2月29日在天蟾逸夫舞臺再次拉開帷幕。
《蒸蒸日上》,劇名響亮,熱氣騰騰。年初推出時,場場滿座,效果甚佳,現場笑聲滿堂,贏得觀眾口碑,獲得專家好評。這出由上海人民滑稽劇團創作演出的滑稽戲,圍繞“南翔小籠”150年發展的曲折經歷,深刻揭示了相關的兩戶人家幾代人在動蕩的社會中的坎坷命運,生動演繹了“南翔小籠”作為中華名小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奇故事。
充滿地方特色的上海味道
滑稽戲,是上海及周邊吳語地區的地方傳統戲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滬上觀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戲劇。它具有濃郁的上海地方特色。
而南翔小籠包是上海有名的傳統小吃。它起源于上海南翔鎮,清代同治十年,鎮上日華軒(戲中改為“日升樓”)點心店主創制了一種“個小、皮薄、餡豐、肉嫩、汁鮮”的小籠包子。品嘗時,先要小咬一口,咬出個小洞,就著吸吮湯汁,再吃皮子和肉餡。那是一種味蕾享受,是印入記憶的“上海味道”。2014年,“南翔小籠”制作技藝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滑稽戲《蒸蒸日上》,巧妙嫁接,將兩項“非遺”無縫結合,將兩種不同樣式的“上海味道”有機融合。這兩種“非遺”,性氣相投,交融混合,兌調契合,添香出彩,相得益彰,生出更濃郁的“上海味道”。
本劇導演舒悅直言:“自己想做的,就是在舞臺上呈現一次文化自覺與老字號品牌的相遇之旅,一場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相融之歡,一次非遺文化與‘90后’‘00后’的碰撞之美。”
注重地方特色,緊扣“上海味道”,這是一次成功的戲劇創作的探索,也是一次弘揚中華品牌的戲劇藝術實踐,并為戲劇工作者拓展創作視界留下有益的啟示。
發揮滑稽戲優勢的喜劇效果
上海滑稽戲,發端于市井坊間,起步于本地說唱逗笑的“獨腳戲”,后來借鑒清末民初“文明戲”的表演樣式,并吸納了各地傳統戲曲多種元素,從滑稽新劇到滑稽喜劇,逐步沿革形成為一個獨立劇種。
這一劇種成型至今,約有百年歷史。當年定名為“滑稽戲”,想來不是隨意取名,還是有點歷史內涵的。我國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在2100多年前所著的皇皇史書《史記》中,就寫了《滑稽列傳》。這是專記滑稽人物的類傳。滑稽是言辭流利、正言若反、思維敏捷、具有諷諫才能的意涵。后世沿用為詼諧幽默之意。筆者雖未細考,但覺得以“滑稽”給此劇種定名,并無不妥。
上海滑稽戲,表演形式,豐富多樣,不拘一格;說說唱唱,隨時切換;南腔北調,時戲時歌;靈活包容,應時而變。上海觀眾,喜聞樂見。
《蒸蒸日上》正是發揮了上海滑稽戲的優勢,調動了南腔北調各種搞笑手段,吸取了網絡短視頻聰慧短捷的養分,借鑒了現代舞美的先進技術,才打造出一部出彩的大型滑稽戲。
這部戲的成功,還因為它延續了上海人民滑稽劇團的喜劇“基因”,傳承發揚了該團滑稽劇作(如《七十二家房客》)詼諧、輕松的風格。《蒸蒸日上》在今年1月初的三場演出中,場場座無虛席,全場笑聲不斷。
1月8日,在《蒸蒸日上》新戲研討會上,不少專家對此劇贊許有加。上海滬劇院國家一級作曲家汝金山說:“這出戲好看,我很長時間沒有看到這么好看的滑稽戲了!”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戴平說:“這出戲切口小,呈現的內容豐富,而且那么好看。”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劉玉琴說:“不是所有的劇種都能像滑稽戲這樣包容面廣,跨界而不生硬,滑稽而不油滑。此劇含意深刻,喜聞樂見,滑稽戲劇種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主席仲呈祥盛贊《蒸蒸日上》“高揚地方的文化優勢,以一種可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意識配置好地方獨有的文化資源。”
適應時代需求的創新演藝
《蒸蒸日上》的可貴之處,是它在充分發揮滑稽戲傳統優勢時,還適應時代的變化和觀眾的需求,追求新變化、新表達,在表演形式上不斷創新。譬如戲中不斷出現的古猗園大門前的兩只“石獅子”,戲份很重,十分搶眼。其實“石獅子”,是由兩位演員飾演的。這對“石獅”以歷史見證者的身份,在每一場幕啟時,就會以“獨腳戲”的方式,用詼諧、幽默的對答話語來過渡、串聯劇情。這是將曲藝和戲劇有機結合,創新意味很濃,喙頭運用巧妙。
再如戲中穿插借用“流行歌”的曲調,填詞演唱;還在劇中喜慶場合,加入歡快的戲曲鑼鼓渲染氣氛。
又如,在此劇“尾聲”中,劇組還邀請古猗園正宗“南翔小籠”的大師傅上臺展示手藝,讓舞臺上飄來正宗、誘人的小籠包香味,一時間臺上臺下真情互動,觀眾席則發出歡快的笑聲。
以小見大觀照歷史的文化價值
好的戲劇,切入的口子要小。如老舍的《茶館》,它通過北平一家“茶館”這個小小的“窗口”,推出了我國晚清到民國時期的各色人物,生動再現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群像,進而藝術地濃縮了我國社會變遷的悲苦歷程。滑稽戲《蒸蒸日上》,也是以小見大,從一只小小的南翔小籠包子切入,觀照上海點心行業的百年歷史,深刻揭示了上海品牌的創業艱辛。
好的戲劇,要把人物演活。元代著名戲劇家關漢卿的《竇娥冤》感天動地,歷久難忘。《蒸蒸日上》在塑造人物上,也獨具匠心。主演潘前衛,一人分飾三角,從晚清時期“南翔小籠”傳承人演起,一直到改革開放后“南翔小籠”的掌門者,跨越百年,歷經坎坷,但代代接力,技藝相傳,傾盡心力,讓“南翔小籠”這一優秀品牌守正傳承,創新發展。
潘前衛下足功夫,將這三個人物演出了層次感,三人守護南翔小籠品牌的目標雖然是一致的,但在性格上卻有明顯差異。第一代包阿興,厚道,踏實肯干;第二代包天成,剛直,有民族氣節;第三代包小龍,做好小籠“一根筋”,拓展品牌全身心。
好的戲劇,要巧妙地設置懸念。《蒸蒸日上》引人注目的懸念,就是制作“南翔小籠”的秘方。正因為這個秘方,多次引發激烈的戲劇沖突:“南翔小籠”第二代傳承人為了守護秘方,甚至不惜斷手搏命!
戲劇“尾聲”,改革開放,喜逢盛世,“南翔小籠”改革體制,事業興旺。觀眾牽念的制作“秘方”,也終于揭曉歷史的秘密。
樂止幕落,笑聲繞梁。現場觀眾意猶未盡,自然會想到,原來傳承“南翔小籠”的包氏家族,百年來堅持的樸素理念,幾代人珍藏的、甚至不惜用生命守護的核心秘密,是“中國人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