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才的歌劇《卡門》好看,但是難排。許多出品方在面對《卡門》時會發怵,一來,聳立在面前的是首演近150年來經典制作壘成的豐碑;二來,面對高期待的中國觀眾,需要更深入思考制作風格。
上音歌劇院與法國波爾多國家歌劇院聯合制作《卡門》顯然是一場“觀眾友好型”歌劇,簡潔明快的舞臺基本保持了原貌。第一、二幕布景相對寫實,第三、四幕的“簡約”舞臺帶有微妙的象征性和些許“當代”色彩,既有新意,又不搶戲。得益于制作“保持傳統”,觀眾也能將更多注意力集中到表演。
12月9日飾演卡門的艾爾米娜·哈桑新近獲得了2024年多明戈歌劇大賽二等獎,表現出了超越年齡的成熟與熱情,尤其是經典的哈巴涅拉舞曲燃燒著熾熱的火焰。
朱利安·亨利克飾演的唐·何塞更像個“大暖男”,聲音溫暖、富有層次。超過一米九的身高讓他不得不在搭戲時彎腰、蹲坐、平躺,顯得既呆萌,又可憐。相較而言,10日上音校友張龍飾演的唐·何塞則更為孔武有力、英姿颯爽。從《花之歌》結尾高音的處理(亨利克是弱開始做漸強,張龍是強開始收漸弱)也能看出二人塑造角色的差異。
對于顧文夢而言,剛在意大利演完巧巧桑再來飾演米凱拉這種“小角色”似乎過于輕松,第一幕他與張龍的二重唱讓人印象深刻。飾演斗牛士的胡斯豪身材魁梧、音色渾厚,是斗牛士的不二之選,也讓他與亨利克對打的“動作戲”更真實。
《卡門》的一大特點在于合唱,煙廠女工、龍騎兵等群體角色無處不在。上音學生和童聲合唱團法語“風味純正”,一聽就知道耗費了心血細摳法語發音。第四幕孩童的“卡通版”斗牛也可圈可點,為沉重的悲劇結尾擦上了一抹亮色。話說回來,觀眾觀賞《卡門》不需要任何語言負擔,上音歌劇院的中法英三語字幕專業又貼心。
上音交響樂團在林大葉棒下展現出熱情洋溢的青春活力,弦樂細膩、木管溫暖、銅管嘹亮,打擊樂精確把控了幾首舞曲的異域風情,音樂動機也清晰準確,贏得不少專業聽眾的贊許。
當然,這次制作也不是沒有槽點,第四幕舞臺上稻草在被反復碾壓后泛起大量灰塵,不僅不利于歌者演唱,也讓樂池里的樂手跟著“吃灰”。可見舞臺布景還是要考慮表演的客觀規律,畢竟有些苛刻的歌唱家甚至要求舞臺上的花都不能有花粉。部分學生的演技仍有進步空間,需要舞臺實踐的打磨。
總之,這次中法聯合制作《卡門》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而熱情的掌聲和贊譽也再次證明——只有觀眾說好才是真的好。
(作者為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師、戲劇與影視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