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代表的主流媒體應時代所需,打造了一系列文化類IP節目,用新技術、新表達,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機。
日前,聚焦唐代詩人傳奇人生與文學創作的文化綜藝節目《宗師列傳·大唐詩人傳》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開播,繼去年《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播出后,續篇以“沉浸式實景演繹+電影化拍攝+AI技術賦能”的核心理念,引領觀眾跨越千年,走近“頂流詩人”,感受大唐盛世氣象。節目開播一個月以來,央視頻上累計播放量超4118萬次,微博上“宗師列傳大唐詩人傳”主話題閱讀總量1億次,并引發47.9萬次討論。以《宗師列傳》系列為代表的文化類綜藝節目,適應受眾觀看偏好,實現創新性表達,讓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人心。
文化共振:以史為基,奏響傳承樂章
《宗師列傳》系列專注于詩詞領域,吸引目標觀眾群體,通過深入挖掘文化內容激發大眾的文化自信與集體記憶。從《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到《宗師列傳·大唐詩人傳》,詩壇巨匠們的人生就是一篇篇波瀾壯闊的中國歷史的精華片斷。這一題材匯聚了中華文明的文學經典,在潛移默化間傳承與發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節目由撒貝寧擔任主持人,邀請康震、蒙曼、楊雨、谷曙光等專家學者組成詩歌探訪團,一同見證宗師的人生故事和傳世名篇誕生的偉大瞬間。“主持人+學者嘉賓”的組合形式,也更能保障史實的權威性,經得起行業專家的審視。
在前期籌備中,制作團隊整合了不同領域的文化資源,讓節目中的場景布局盡力還原大唐風貌。在唐代冰激凌“酥山”的做法、街上隨處可見的“一劍一馬”的游俠、重陽節插茱萸、折柳送別等生活細節方面的呈現上,制作團隊翻閱大量歷史文獻資料,力求呈現出詩詞中描繪的大唐風物。節目制作團隊還邀請到國家文物局、中國歷史研究院、北京大學、北京服裝學院、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等院校機構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對文學、服裝、美術、禮儀等不同領域的細節層層把關,確保節目有據可考。
內容層面上,守正創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有效路徑,《宗師列傳》系列深耕詩詞文化,結合“思想+技術+藝術”的核心創作概念,推動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與創新。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守住詩詞文化的精神內核,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意蘊與時代價值。
沉浸實景:穿越時空,親觸宗師人生
節目在呈現形式上進行了大膽創新,節目制作團隊在《宗師列傳》系列中采取劇式表達的形式,讓主持人和學者嘉賓帶領觀眾一同沉浸式“穿越”——探訪團穿上古代裝束,從演播室走到實景現場,用身臨其境的戲劇演繹感受宗師的跌宕人生,理解每首詩詞背后的創作背景。
基于每位詩人的人生經歷,制作組到揚州、運城、襄陽等十余個城市實地取景錄制。以王昌齡篇為例,節目組精心選址寧夏中衛進行實地取景錄制。觀眾仿若跟隨鏡頭置身于塞外,親眼目睹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壯闊之景,深切體會“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豪情壯志。這種臨場體驗能夠打破熒屏前后虛擬與現實之間的邊界,增強觀眾跨時空的沉浸感,更有助于觀眾產生與宗師的深度鏈接與共情。
歷史不僅蘊藏在宏大的敘事中,更體現在微小的細節處。制作團隊將每位宗師的出場都與其個人經歷相結合。在李白篇中,探訪團不是直接“穿越”到李白身邊,而是先找到隱居山中的趙蕤問詢李白的蹤跡,再通過線索循序漸進地找到詩人,使故事鏈條更加飽滿立體;在杜甫篇中,則是以“秋社”節上遇到李白、杜甫、高適三人同游作為開篇。這種層層遞進、通過線索尋找宗師的形式相較于傳統敘事方式更能激發觀眾的探索興趣。
《宗師列傳》系列通過三層敘事巧思展現了全面的、立體的宗師形象。第一層即友人視角,以主持人和學者嘉賓穿越到第一現場進行沉浸式探訪;第二層即詩人主觀視角,采用追憶式還原人生經歷與故事;第三層即后人視角,通過點評式評述點明主題。節目中還架構了雙向穿越的時空敘事手法,在每期節目后半段,詩人會跟隨探訪團來到現代社會故地重游,感受現代文明發展,見證當代社會圖景。如韓愈穿越千年在潮州牌坊街看到“仁義之邦”已成為現實,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祥和安定;在昌黎小學看到自己所倡導的師道今日仍在推行,《師說》相傳至今。雙向穿越真正實現了以古觀今、升華節目的敘事層次,也體現出詩詞文化的不朽傳承。歷史空間與現實空間的結合,讓觀眾雖“身不在場”,但“神思已在場”,仿佛從屏幕前的旁觀者變成在場的參與者。
科技賦能:技術加持,綻放視覺盛宴
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不斷推陳出新,《故事里的中國》用“1+N”的多舞臺空間,展現一格一戲,多個場景、多線并行的立體敘事;《典籍里的中國》用三個舞臺串聯起歷史場面的演繹、古今讀書人的對話、典籍相關的古今故事,實現了多空間敘事,構建起跨時空對話的理念。《宗師列傳》系列不同于其他文化類節目“舞臺劇+文化”的表現形式,通過“沉浸式實景演繹+電影化拍攝”提升畫面質感,輔以XR技術、 AI技術還原部分場景,增強視聽藝術表現力,打破了傳統線性敘事的局限,構建起多層次、立體化的敘事空間。
為了營造真實的古今對話溝通感、提升詩詞意境感染力,節目制作團隊在江蘇無錫影視基地搭建了近200個恢宏的實體場景進行拍攝,舞美陳設量近2萬平方米,讓觀眾能夠沉浸于充滿古代元素與時代特征的儀式空間中。XR技術通過計算機將真實場景與虛擬場景相結合,打造出可以進行人機交互的環境,向觀眾展現出瑰麗的視覺場景。講解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時,探訪團和觀眾被帶入柳宗元筆下的山水之中,置身景內感受他與自然的深刻對話,增強了觀眾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經典詩篇中的場景不再停留于幾行字句,而是以XR、AI技術構建的可視化場景再現,直觀地呈現在觀眾眼前,豐富了觀眾的文學想象。
智媒時代,技術更新正在重塑視聽語言和傳播媒介,讓“講述中國故事”的文化節目形式更加多元,突破了以往單向傳播的局限。沉浸的觀看體驗讓觀眾可以更深入地領會節目的深層含義,如蘇軾篇中泛舟游赤壁這一情節,節目通過XR技術實現了東坡夜游赤壁的場景復原,從現實赤壁到古代赤壁,再到高維度的數字赤壁,空間的轉換展現出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景象,這也探索了智媒時代文化節目創新表達的路向可能。
《宗師列傳》系列給人們以啟示,文化類綜藝節目在創作過程中保證內容質量的同時,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以技載道”,充分利用新技術,將時代文化和精神融入傳統文化之中,以此達到傳播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最終目的。
作者王廷軒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講師;李鈺婕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戲劇與影視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