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屬的身份既不是原罪,也不是通行證,而是一個需要被合理對待和利用的現實條件。」
東京奧運會上,14歲的全紅嬋以近乎完美的動作斬獲跳水金牌,成為萬眾矚目的奧運冠軍。這份榮耀不僅屬于她個人,也為她的家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一年后,她的哥哥全進華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走進直播間,為家鄉的農副產品代言。憑借“全紅嬋哥哥”的身份,他的直播迅速吸引了大量關注。
(全紅嬋一家直播帶貨)
隨 之而來的,是公眾對全進華“蹭熱度”的爭議: 質 疑者指責他“消費妹妹”“吸血”,是對全紅嬋個人榮光的透支; 支持 者則認為,家人共享光環是人之常情,尤其當這種共享指向助農這樣的公益目標時,更顯其正當性。
(網友評論 )
輿論兩極的碰撞,將這場選擇放大為復雜的命題:冠軍的光環能否被家屬共享?成為“名人的家屬”是否全然是一件幸事?在享受光環帶來的便利時,又該承擔怎樣的責任?
01
共享光環:從象征資本到流量變現
(全進華承認“蹭流量” )
“確實可以說是蹭妹妹的熱度,這也是我的優勢所在。妹妹知道我在做直播帶貨,她也比較支持。”全進華這番不加修飾的表態,像一塊投入平靜水面的石子,激起了人們對名人光環分配的深層思考:名人家屬共享光環是否天然合理?
從布迪厄的資本理論來看, 名人光環是一種復合的資本形態:它既具有文化資本的特征——獲得者的能力、成就和社會認可;又帶有象征資本的屬性——社會聲望和公眾影響力。
這種資本如同一面棱鏡,在不同場域中折射出迥異的價值光譜:在體育領域中,全紅嬋的奧運冠軍身份是至高榮譽的象征;而當這份聲望流轉至商業領域時,它又轉化為可丈量的經濟價值。全進華在直播帶貨市場的迅速崛起,正是這種資本轉化的生動寫照。
(網友評論 )
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光宗耀祖”的觀念如同根系般深深扎根。“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則古老寓言,形象地勾勒出個人成就如何輻射至整個家族的景象。費孝通以“差序格局”描摹這種人際關系,榮譽的傳遞遵循著由內及外、親疏有別的文化邏輯,家庭成員自然成為光環分享的第一序列受益者。
然而,盡管名人家屬共享光環有其必然性,其行為的邊界卻始終游走在公眾期待的模糊地帶。
(全紅嬋在巴黎奧運會)
全紅嬋的奧運光環具有其特殊性:這枚金牌不僅是她個人的榮耀,更承載了公眾對“國家榮譽”和“拼搏精神”的集體期待。從她用近乎完美的動作躍入水中的那一刻起,她便成為無數人心中“奇跡”的代名詞。
她的光環,不僅神圣,更具有強烈的公共性。
正因如此,公眾對全紅嬋光環的使用尤為敏感。在她身上寄托的不只是對冠軍的贊嘆,更是對榮譽的敬畏 。這種敬畏,讓人們期望這種光環能被小心維護、合理使用,而不是隨意消費的資源。
(網友評論 )
與此同時,“火了就帶貨”現象近年來屢見不鮮。從演藝明星到網絡紅人,許多一夜爆紅的人都選擇在直播間變現,快速將流量轉化為收益。這種模式本身無可厚非, 但過度泛濫的“帶貨變現”行為確實引發了公眾的疲倦與質疑:他們擔心這會消解光環的原有價值,甚至淪為純粹的利益驅動。
(“挖呀挖”黃老師走紅后直播帶貨引爭議 )
在這樣的語境下,全進華的選擇就顯得頗具爭議。雖然他選擇了助農這一具有正向社會價值的方向,但其高度依賴“全紅嬋哥哥”標簽的傳播方式,仍然讓部分公眾感到不安。這種不安背后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保持光環神圣性的同時,實現其合理的價值轉化?
或許,答案不在于是否利用這份光環,而在于如何利用: 是將流量轉化為長期價值,還是讓光環在一次次點擊中黯然失色,取決于全進華能否在爭議中找到一條經得起考驗的道路。
02
“某某的家人”:身份敘事的社會鏡像
(網友評論 )
全進 華 的選擇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的兩極評價,折射著公眾對名人家屬的復雜態度。一邊是羨慕:“多好的機會啊,第一次直播就能吸引十萬人氣”;另一邊是尖銳的質疑:“這不過是在吃妹妹的紅利”。這種對立的評價背后,實際上反映了當代社會對成功與機會的深層思考。
表面上看,這是一場關于“蹭流量”的爭議,其實際上映照的是社會對機會獲取方式的集體糾結。在強調個人奮斗的時代,我們往往對任何非個人努力獲得的優勢心存芥蒂,即便這種優勢——家庭背景、社會關系等——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
對名人家屬的苛責,某種程度上也是對這種現實的情緒反應:人們既羨慕他們輕易獲得的機會,又抗拒承認這種非個人奮斗帶來的優勢。
這種態度的割裂也暴露出當代社會對“成功”定義的偏差。我們習慣將“白手起家”視為成功的標準范式,將任何依托他人光環的發展方式視為某種“不夠光彩”的捷徑。
但現實中,每個人的成功都離不開各種形式的外部助力,純粹的獨立奮斗本就是一種理想化的想象。
互聯網時代,“某某的家人”這樣的標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成為定義一個人的符號。但全進華的實踐提醒我們:標簽的意義最終取決于攜帶者如何詮釋和運用它。
當他將“全紅嬋哥哥”這個身份與助農事業結合,這個原本可能引發爭議的標簽反而成為連接個人價值與社會責任的橋梁。 也許名人家屬的身份本身并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于如何讓這種影響力與個人價值產生良性互動。
(全進華參加助農活動)
在全紅嬋家庭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更豐富的可能性。妹妹全紅桃曾被視為跳水界的新星,弟弟全進鵬也展現 過不俗天賦,但面對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和競技體育的嚴苛要求,他們都做出了回歸校園的選擇。
(全紅嬋與弟弟全進鵬 )
這個決定印 證著,名人家屬也應該有選擇不同人生路徑的自由。當我們不再用單一的成功標準來評判每個人的選擇,或許就能以更包容的心態看待名人家 屬的發展。
因此,與其糾結于名人家屬這個身份是福是禍,不如思考如何在既有條件下開創屬于自己的價值。這種思路也許能幫助我們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式:名人家屬的身份既不是原罪,也不是通行證,而是一個需要被合理對待和利用的現實條件。
03
道德期待:重新定義光環下的責任
全進華的助農選擇贏得贊譽,不僅因為他將光環轉化為實際行動,更因為他滿足了大眾對名人家屬的公益性期待。公眾對名人光環的分享似乎存在著一個隱形的“道德許可證”——當這種分享指向公益時,它的正當性就會大大提升。
(全進華獲得培訓證書 )
在公眾的集體無意識中,名人光環被賦予了某種準公共資源的屬性。
每當談及名人家屬的選擇時,總 會有一個揮之不去的聲音:既然享受了光環帶來的便利,就應該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這種觀點之所以廣受認同,源于幾個根深蒂固的社會認知:人們往往將名人光環視為一種公共資源,認為分享這種資源就應該回饋社會;同時,由于名人往往承載著公眾的集體期待,這種期待 自然也延伸到了他們的家人身上;因此,在“人紅是非多”的輿論環境中,承擔社會責任似乎成為了名人家屬自證清白的必經之路。
然而,這種看似理所當然的邏輯鏈條下,實則暗含著諸多值得商榷“要求”:我們在贊美公益導向的同時,是否也在不經意間強化了一種新的社會壓力?
(小紅書@我有一個發現)
每一種“自愿”的選擇背后,都可能隱藏著無形的社會 強制。當我們將公益視為名人家屬合法利用家庭資源的通行證時,是否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自由?
這種道德期待往往會催生一種表演性的責任承擔:一些名人家屬不得不通過刻意的公益行為來獲取社會認可,反而扭曲了公益的本質。哈貝馬斯在論述“公共領域”時指出的:真正的公共參與應該建立在自主意愿而非外部壓力之上。當公益成為一種社會期待的執行而非發自內心的選擇時,它就失去了最珍貴的自發性和創造性。
那么,名人家屬真正應該承擔的責任是什么?也許答案并不在于具體的行為選擇,而在于如何在既有條件下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全進華的案例啟示我們:真正的價值創造往往發生在個人志趣與社會需求的自然交匯處。他的助農之路之所以得到認可,不是因為它滿足了某種道德期待,而是因為這種選擇實現了個人能力與社會需求的完美對接。
因此,與其用公益導向來判斷名人家屬的選擇是否正當,不如關注他們是否正在以專業和真誠的態度創造價值 。真正的社會責任,應該是個人使命感的自然延伸,而非外界期待的被動承擔。
(抖音@全進華 )
當我們摒棄了“享受光環必須回報社會”的刻板思維,或許反而能看到更多真實而有價值的可能性:名人家屬既不需要刻意回避光環帶來的機遇,也不必通過特定方式來“自證清白”。
他們唯一需要做的,是在追求個人發展的同時,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對自己影響的群體負責,實現 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良性互動。
這,才是光環下最美的風景。
(圖片素材源于網絡)
參考文獻:
[1] 四川觀察,《又見2024丨全進華:我們田野見》
[2] 龍瞰天下, 《全紅嬋弟弟全進鵬 盡顯天賦 完美再現姐姐的“水花消失術” 網友:跳水天才之家》
[3] 中國新聞網,《全紅嬋大哥全進華回應被貼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