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何鍇 柳婧文 史含偉編輯 吳佳穎 實習生 許諾
“我叫夏雨,我叫夏雪,我叫下冰雹。”
2005年首播的情景喜劇《家有兒女》,是90后、00后一代的經典童年回憶。
20年過去,劇中的小朋友們如今各自擁有了不同的人生。
尤浩然是劇中主角之一夏雨的扮演者,曾是備受喜愛的喜劇童星。成年后,他沒有像其他小主角楊紫(夏雪扮演者)、張一山(劉星扮演者)一樣再次走紅,遭到網上種種議論。
如今他依然在堅持做演員,覺得這是他這輩子一直在做的事。
以下是對尤浩然的專訪。
對話
澎湃新聞:這兩年的主要在忙什么?
尤浩然:一是戲也比較少,合適的角色也不一定那么多。現在也在往自媒體上做,但是畢竟我是演員,還是要以拍戲為主。
現在其實每年試很多戲,比如說這個戲前30集劇本寫好了,后面還沒寫出來,前30集都給到我,我也知道要演哪個角色了,但最后這個戲沒拍。現在大多數演員都是這樣,可能一年試四五十個戲,也不一定上倆。
澎湃新聞:現在拍戲跟小時候拍戲覺得有什么不一樣嗎?
尤浩然:還是挺不一樣的,小時候一般都是劇組里最小的,就老開玩笑。我說,從在劇組里叫叔叔阿姨,可能甚至是爺爺奶奶,變成了哥哥姐姐,直到現在變成了別人的叔叔,別人的大哥。
小時候可能就演出小孩的樣子就行,比如像《家有兒女》, 我們很多都是在演生活中的事,也不限制我們的發揮。大了之后可能更多要考慮的是,你對不同角色的塑造,你對劇本的理解。就是編劇沒有寫到的、導演沒有和你說的,你要去怎么給他詮釋出來。演情景劇,小時候對我造成的影響是最深的。有利有弊。喜劇里的動作不要帶過來,會有導演來糾正我這個問題,十幾歲那會兒就試著把一些表演習慣改掉。
澎湃新聞:第一次接廣告拍攝是怎么接到的?
尤浩然:一開始是我們家院里有一個導演阿姨。跟我媽說,你兒子大眼睛、雙眼皮的,挺可愛,挺好看的,來玩玩、試試。直到央視拍的那個公益廣告。那會兒我記得也經常變成家庭作業。同學開玩笑說,要不是你拍這個廣告,我也不至于做這作業。我媽或者我姑姑帶我去試鏡拍攝,她們都會對我有比較嚴格的要求,一開始做不好也會挨批評。如果沒有這些,那就可能就成不了,可能什么都接不到。
澎湃新聞:你在互聯網上開一些自己的號,主流的評論是什么?
尤浩然:“他這幾年干嘛?” “怎么變化這么大呀?”“怎么長成這樣兒了?”等等。還有一部分就說我“炒冷飯”啊什么的。年輕的時候或者小時候,還是有很多快樂帶給大家,大家一般都不會說一些很不好聽的話。當然也有說的,我覺得也無妨吧。
大哥(張一山)、大姐(楊紫)他們都是近幾年發展得很好,我們關系也好,大家總會覺得他們倆怎么樣怎么樣,你怎么不怎么樣怎么樣。我一直都說,他們發展得好或者怎么樣,我都挺開心的,發自內心的開心。初中我記得他們就一個學校的,大學他倆又是同學,肯定會比我互動多一些。我覺得也正常。大家有的時候會把這個事兒擴大化,覺得你們是不是關系不好,你看他怎么沒帶你。我覺得沒必要,他們也不會這么想。可能十年前有很多不好的說法吧,我可能在小時候就已經習慣了,你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喜歡你。
澎湃新聞:其實你也在走一個藝人網紅的這樣一個路線。一開始是怎么考慮的?
尤浩然:沒有考慮很多。自媒體就是讓你展示自己,就是本我的這么一個平臺,一個機會吧。我本身是演員,我還要演給大家看,那就沒有什么意義了。這些平臺上做的東西大部分都是我感興趣的,不太想做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比如說這個東西最近很火呀,或者這個東西能帶來多少多少的流量也好,比方說帶來多少變現也好,可能我并沒有往這塊考慮。是發自內心的開心和想做。我有點軸,有的時候。我會認為這個東西不好,我就是不想做。
澎湃新聞:《家有兒女》第一部播出以后,當時感覺有什么不一樣?
尤浩然:第一部剛播出的時候沒想到那么火。小孩嘛,就覺得牛、厲害。可能后來慢慢也就習慣了。第一部拍完不知道要拍第二部,所以第一部殺青時每個人都痛哭流涕的。等有第二部大家都可開心了。第二部拍完之后還是很難過,大家依舊會這樣。每一部殺青大家都是痛哭流涕的。因為就感覺是一個家庭。那你要把我從那個家庭中抽離出來,都會很難過。
澎湃新聞:你一直以來是不是都是比較喜歡做自己的人?
尤浩然:是,確實是。
不太喜歡社交場合或者說人際關系。可能我總是跟自己玩的固定幾個哥們玩得很好。我也比較珍惜這種關系。對我來說是,盡我所能更去貼合這個社交。但可能在對這些場合游刃有余的朋友兄弟們來說不值一提。做不到最好,但是至少讓人家看到我真誠的那一面,我覺得就行了。
澎湃新聞:讓你堅持做演員的動力是什么?
尤浩然:喜愛。你現實生活中活一輩子也就一面或者兩面,(但表演)可以把自己代入到每一個角色里,去體驗他們的人生。我覺得主要是從小潛移默化,感覺我似乎一直這輩子都在做這一件事,就沒有考慮做什么別的。或許我會做別的這個部門、別的工種。但是我覺得這一個行業跟我太熟了。
澎湃新聞:不管是演藝方面或者生活方面,未來有什么想法?
尤浩然:我希望在自媒體上能夠做得更好一點,希望能讓更多的朋友看到生活中的我,當然每年都希望第二年能接到更多的戲,接好戲。我能在里面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發揮自己的各種想象空間。大制作、大成本、都是大腕兒的戲,每個人都想接這種戲,這也是一種美好的期許吧。
本期資深編輯 周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