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認為澤連斯基的強硬立場對美俄之間的和談形成阻礙,若澤連斯基下臺并由親美派接任,烏克蘭可能更易接受“對俄讓步的停火條款”,如承認烏東地區自治或克里米亞歸屬等,從而為美俄和解鋪路。例如,2月18日的美俄利雅得會談排除烏克蘭與歐盟參與,引發澤連斯基強烈抗議,而特朗普則反稱其“無資格抱怨”。
澤連斯基的存在被視為美國掠奪烏克蘭資源的直接阻礙。美方新版協議要求烏克蘭將50%的自然資源收入,包括稀土、石油、港口收益等讓渡給美國,且協議司法管轄權完全歸屬美國法院。若澤連斯基下臺,美國可快速落實協議,直接控制烏克蘭礦產開采權與戰略港口,彌補此前對烏援助的“經濟虧空”。

美國想通過推動澤連斯基“流亡”,削弱歐洲在俄烏問題上的話語權。若烏克蘭政權更迭為親美派主導,歐洲將被迫接受美國安排的戰后秩序,其推動“戰略自主”的努力也將受挫。同時,美國通過礦產協議控制烏克蘭經濟命脈,可進一步強化對歐洲能源與資源供應鏈的影響力。
特朗普政府希望通過此舉,為其國內選民塑造“結束戰爭、帶回利益”的政治形象,符合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邏輯,通過邊緣化烏克蘭,美國可減少對歐洲安全承諾的投入,轉而將戰后重建與防務責任轉嫁歐盟,同時向普京釋放緩和信號以重塑美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