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楔子
這兩天看到一個新聞很有意思,說我們建筑師喜愛的“吳工”出來教英語了。而且5分鐘就賣了500萬的課,這多少有些讓人震驚。
一是感嘆:吳工的“吸金能 力”是真強啊,二是感嘆: 作為 俄勒岡州大學建筑系畢業的著名演員,為什么不教教“建筑學”呢?
就和搜狐的張朝陽那樣,講講物理學不是挺好嘛,找到“初心”。
吳工,不教建筑,而是選擇教英語,這是不是一個有趣的話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就來聊聊吳彥祖教英語這件事!
02
建筑“導師”
先來介紹下吳工的履歷。
吳彥祖
a.出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舊金山市。書香家庭出身,父母原籍上海,父親是一名工程師,母親則是一名大學心理學教授。吳彥祖從小就熱愛武術,11歲時便開始習武。
b.1992年入讀俄勒岡州大學建筑系。入學第二年,便得到建筑副修獎學金,并贏得萬金油國際公司功夫比賽冠軍。
c.1994年,吳彥祖贏得California Martial Art Competitions的亞軍,并在美國西岸排名第二位。
d.1997年,吳彥祖剛從奧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建筑系畢業,做了幾個月建筑工作后,覺不適應,于是辭去工作。隨后,從美國飛往亞洲旅行。
e.旅居香港時,因經費不足,便在當地兼職當模特。同年,吳彥祖正式簽約成為成龍集團旗下藝人。
眾所周知,后來吳彥祖就成了“知名演員”。但鮮為人知的是:吳工確實也客串過建筑導師。
事件一 :回母校和學生交流
2021年的時候,Parsons(帕森斯設計學院)為了激勵同學們好好學習建筑學,在學期過半之后請來了吳彥祖和大家交流。主題就是《對話演員兼導演吳彥祖:我在設計學校學到了什么》。
在這次的公開講座中,他分享了自己從建筑專業走向表演的歷程,以及在學校學到的設計理念是如何在電影電視領域中發揮作用,包括角色發展、制作和布景設計等等。
如果說,這更多的是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還不算正兒八經的建筑教學,那么我們看下一個。
事件二:回母校“指導”教學
有一年,吳彥祖在博客上發帖說他“要回到學校”時,這條消息在短短幾個小時內就獲得了15,147次瀏覽。
上圖為:建筑系學生江文宇從丹尼爾·吳那里得到了對她項目的反饋,院長弗朗西斯·布羅內特(Frances Bronet)在靜靜的聽。
上圖為:學生凱文·楊(Kevin Young)在勞倫斯大廳(Lawrence Hall)的走廊上向吳工詢問對他的模型的反饋。
這些指手畫腳,就有點指導教學的味道了。如果你覺得還不夠,那么我們再看下一個。
事件三:參加《漂亮房子》的設計
2017年的《漂亮的房子》,是由浙江衛視出品的一檔明星戶外建筑創意挑戰真人秀節目。主要嘉賓是吳彥祖、馮德倫、唐藝昕、伊一、黃仁德、潘宥誠。也正是在這檔節目中,吳彥祖成了很多建筑師口中的“吳工”。
有一期節目是在河北省的木蘭圍場,要求打造出一個集社區活動中心與民宿于一身的建筑。這個建筑作品后來命名為:“木蘭坊”,是以蒙古包作為原型進行的演繹,既現代又有傳承。
后來這個作品入圍了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獎 。對于獲得提名,“吳工”也是喜出望外。
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的興奮之情,稱今年對他來說是“回歸設計根源”的偉大一年。他甚至打趣說,他一直在考慮回到設計師的崗位上。
當然,看過節目的朋友 (或者學這個專業的朋友) 都明白:吳工是“總建筑師”,下面總要有人干具體的活,而這個干具體活的人叫張海翱。
所以說吳工教過“建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說得過去,但都是客串。
03
為什么是英語?
作為一個知名演員,為什么吳彥祖這兩年戲也少了,綜藝也不去了,卻化身為MR Wu呢?
我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第一,學英語的受眾多,比學建筑的人多得多
既然是一門生意,那當然是顧客越多越好,獲客的成本也會更低,所以選擇教英語沒毛病。另外學英語是剛需,池子比較大;而學建筑是興趣,池子小。剛需的需求量一般都比興趣要大,所以課程銷售也會更好。
第二,教英語是標準產品,而教建筑學是“手藝活”
眾所周知,英語的教學知識點可能就那么多個,你掌握了就學會了。而建筑學的教學更像是手把手教的手藝活,很少能批量化教學,所以大學里建筑學專業一個班也就20人左右。
一個是可以無限復制、邊際成本為“0”的工業化產品,另一個是和保姆一樣貼身服務的“賣時間”,這兩者的投入產出比不是一個概念。換了我是吳工,我也教英語。
第三,吳工其實是美國人,一個會說英語的美國人
雖然吳彥祖長著一張東方人的臉,而且經常在國內活動,但是本質上他是一個美國人。所以美國人教英語,就很有說服力,雖然我不知道他的教學能力是不是比雪梨老師高,或者比李陽高,再或者比俞敏洪高?
第四,吳彥祖有流量,英語是變現的工具之一
從做演員,到參加綜藝,再到現在的教英語。其實所有的形式,背后都是流量變現。如果吳彥祖教英文有人看,那我想吳彥祖教中文也有人看,吳彥祖教粵語可能也會有人看,甚至吳彥祖教上海話也會有人追捧。
據報道吳彥祖曾撰文說,自己是地道的上海人,曾祖母和祖父都在上海生活多年,雖然1949年離開上海,但是家人和自己的根在上海,自己是在46年前就來到故鄉上海,那是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1978年。
所以,基于以上這些可能的原因,吳彥祖教英語就不難理解了。如果今后吳彥祖再干什么買賣,大家也不用大驚小怪了。
我 還見過“展昭賣芝麻糊”呢,據說工廠都是他自己建的呢!
04
結束語
眼睛一閉一睜,一天就過去了;
眼睛一閉不睜,這一輩子就過了。
人的一生有時候很短,但有時候又非常難熬。
我們很多建筑師正面臨了人生中的低谷,可能也不會再迎來行業的高峰!與其在自己的圈子里“自怨自艾”,不如學學吳工折騰點別的,也許會有轉機呢。
從學建筑,到當演員,再到綜藝節目里的吳工,現在成了吳老師。這一個個身份的轉變,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忙碌的、勵志的吳彥祖,也許能給我們一些迷茫的中年人點啟發。
最后,我想問:MR吳的英文教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