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被裁的年輕人,困在“裁員創傷”里 心理傷害不容忽視!裁員創傷是一個被忽視的話題。近年來,經歷裁員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忙于尋找下一家工作,卻忽略了裁員帶來的心理傷害。本文通過講述@宵夜的故事,希望引起大家對這個問題的關注。
@宵夜在四年半里經歷了三次裁員和兩次長期實習未轉正的經歷。她畢業于2020年,進入教培行業后被裁,轉行后再被裁,再次轉行又被裁。與大多數人一樣,她最初忽視了裁員帶來的傷害,直到第三次失業后陷入嚴重的自我懷疑,甚至產生了自殺的念頭。最終,她意識到“裁員創傷”這個概念,開始面對自己的困境。
被裁員并不意味著錯誤或無能,只是隨機地落在了很多人頭上。面對它,解決它,但不要過度反思。@宵夜在工作中幾乎不在公司放私人用品,以便隨時可以離開。她在某互聯網大廠做實習生時非常努力,但最終未能轉正。領導告訴她工作不仔細,這讓她感到被拒絕和否定。隨后,她加入了一家教育機構,但因“雙減”政策而被裁員。她嘗試轉行到NGO機構,但最終還是離開了。
這些經歷讓@宵夜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中,甚至出現了自殺的念頭。她開始尋求心理咨詢,逐漸認識到裁員不僅僅是失去一份工作那么簡單,還帶來了自我價值的否認和失控感。她從小就有很強的自我要求,認為努力就能獲得認可,但現實并非如此。心理咨詢幫助她看到了單一價值判斷的陷阱,并開始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為了應對裁員帶來的創傷,@宵夜進行了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寫情緒觀察日記,參與各種活動來找回生活的掌控感。她去了成都,后來又去了寧夏、香港、深圳等地旅行,發現很多人的處境與她相似。她開始思考自己的職業選擇,不再為了迎合世俗標準而工作,而是追求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盡管她找到了一份與副業相關的工作,但很快又面臨了無法轉正的問題。這次,她沒有再被PUA,而是冷靜應對。她意識到職場對人的要求越來越嚴苛,公司幾乎沒有耐心讓員工成長。她開始重建自己的生活,每天安排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投簡歷找工作,同時學習新的技能。她相信只要擁有生存的能力,總能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宵夜的故事提醒我們,面對裁員帶來的創傷,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工作不是公司創造的,而是人的需求創造出來的。只有不斷學習和適應,才能在這個變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