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人世間》《繁花》之后,又一部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北上》搬上熒屏。但38集的《北上》講述的已非原著的立意與故事,冠以“改編”的文學轉化,實際上是取材自原著的大運河當代新史詩的原創。
主副兩個時空 組成可貴視野
《北上》榮獲茅盾文學獎,除了源于徐則臣夯實的文學個性基石外,樸素而獨特的歷史視角與近當代兩個時空的巧妙結構,使其能在近年同題小說中脫穎而出。
原著中的“北上”,指的是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羅來華的尋親之旅。他來尋找隨八國聯軍以侵略者身份從白河河口北上的弟弟馬德福,而謝平遙、邵常來、周義彥、孫過程等與他同代的中國人,伴隨小波羅在這日漸廢棄的航道上一同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徐則臣以1901年為剖面,向前往后縱橫了大運河的滄桑——因戰起建,又成為兩千年后外寇鐵蹄下國破家亡的見證。34年間運河浪濤上的中意兩國的凡人歌,是徐則臣《北上》的最華彩樂章。而以馬可·波羅后代的視角,切入中國千年運河在20世紀初葉的大時代波瀾,是更容易被海外觀眾接受的影視好故事。特別是馬德福,這位逃離戰爭的意大利人,在通州運河畔成為中國女婿,為報妻子如玉斃命日軍狼犬手下的家仇,獨闖日寇軍營,與之同歸于盡。這是小說《北上》可貴的視野,也是頗具影視改編價值的部分。
徐則臣原作還有一組當代時空,設定在2014年的北京、淮安和濟寧,用拍攝運河紀錄片、搜集運河民宿博物館藏品兩大事件,結構了大運河申遺背景下謝、邵、周三家與馬德福后代的故事。這個當代時空其實服務于那34年近代時空的敘事主體,可供改編的具有人物情感和命運感的獨立戲劇事件并不多。其中有一定情感濃度的,是因求學產生隔膜的謝氏兄弟的和解,但似乎又有些游離于主干。以當代時空里申遺成功作為全書終結,從當代視角對運河文化圖景進行重新審視與精神傳承,這是小說寫作的結構巧思,但并非影視改編所需的新角度。
放棄近代故事 另創青春史詩
劇集《北上》的編劇趙冬苓、導演姚曉峰,面對徐則臣原著作出的影像轉化,幾乎放棄了近代時空部分,即小波羅、馬德福這對意大利兄弟視角中的運河沿途百姓的命運傳奇,而是將原著中這一主干作為當代故事的歷史遠景,并在全劇開篇與結局進行了閉環式的背景敘事。劇中的馬思藝、謝望和,都已非原著里的人物,只是取材于原著中的姓氏人名。這一拋開原著敘事核心、重起爐灶的原創,是大膽的。
從徐則臣構建的大運河歷史的文學版圖出發,劇集《北上》創造出當代大運河畔的新角色“花街六子”——謝望和、夏鳳華、邵星池、周海闊、馬思藝、陳睿,聚焦他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書寫他們從江蘇前往北京奮斗、再回鄉創業的青春成長史詩。
劇集還輻射了三代運河人的命運軌跡,群像的白描與速寫兼備。薩日娜飾演的馬奶奶性情寬厚,這個角色承載了原著中意兩國平民姻緣的歷史,更是運河人博大胸懷的化身。她決定收養兒媳改嫁后所生的兒子時,這樣表態:“結個善緣,給思藝留個人情,我走(去世)后,思藝媽能對思藝好點。”雖然現實未必能如馬奶奶所愿,但她那溫善報恩的中華傳統美德,影響著花街的后人,成為“花街六子”父母輩的道德標準,也在北漂中的望和、海闊、星池、華子四人心中根深蒂固地留存著。與馬奶奶對兒媳的寬厚一樣,王學圻飾演的周一仆,對兒媳走出花街北上也報以祝福。固守家鄉但又尊重他人順時順勢的選擇,馬奶奶與周一仆成為運河花街人的精神航標。
對謝天成、周宴臨等花街二代的塑造,劇集主要是通過公路運輸對運河貨運沖擊等變化完成的。運河貨運的蕭條,給謝天成、夏茂田兩家帶來直接影響,于是他們決定“跟著時代走,先上岸,等到振興,再回到河上去”。在妻子海弘率先出走花街,成為大貨運輸司機的影響下,謝天成也走出舒適區,直面新的生活。周宴臨則拒絕北上,與年輕的陳睿成為堅守運河的兩代人的代表。正是他們這一群人的堅守,才會有申遺成功后運河與花街的繁華,才能迎來出走者的回歸。
全劇后半部,編導通過周一仆患阿爾茲海默癥后回憶過往的設計,再對周宴臨等花街二代群像的青少年時代進行速寫,完型了人物塑造,完整呈現了運河在改革開放前的社會景象,他們的故事與九零后“花街六子”的青春成長形成主副調的交響和輝映。運河岸上的人們,始終在時代進程中謀求突圍。
直面價值觀碰撞 刻畫九零后成長
《北上》選擇歐豪、白鹿等演員扮演“花街六子”,以青春偶像劇的樣式對接百年運河人文圖景,同時全劇的攝影、美術、音樂等也散發著唯美清麗、輕快雋永的風格。
在青春劇的表象下,該劇有兩處獨立于原著的、有分量的創新。首先是將華子、望和、海闊、星池四人的北漂創業經歷放置在快遞行業,四人從故鄉承襲的道德體系,遭遇市場資本價值體系的對抗與沖擊??爝f與外賣,已是我國百姓社會生活高度依賴的產業,起步與發展的陣痛,已在《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逆行人生》等電影作品中有所體現。望和是該行業的成功實踐者,他接受并融入其中,星池、海闊和華子三人的堅守,則需要直面現實的追問甚至質疑,于是三人帶著夢想回到花街小鎮,用自己認同的方式創造財富。
另一處創新是細膩刻畫了九零后這代人對父母婚戀的態度。成長于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是一部分九零后的青春隱痛。《北上》中,周海闊對父母離異的態度有精彩的兩場戲,一場是海闊對母親的出走表達了祝福,“就算離婚,你也是我媽。飛吧,媽,飛到最高的地方去!”另一場戲是海闊已成年,與女友分手后與母親對話,這時的他對父母的婚姻、對自己的愛情表達了更為成熟的認識。這兩場倫理敘事的重頭戲,呈現了九零后自我療愈心靈傷痕的堅強,至真至情,令人動容。
《北上》的主演歐豪、白鹿、翟子路,再加上李宇春的歌聲,都是從湖南衛視出發的明星文化符號,他們借江蘇出品的《北上》登陸央視一套,其文化結構的獨特性是近年鮮見的傳播樣本。當華子對李宇春歌聲的追逐成了劇中的年少往事,他們那段奮斗過的青春已成歷史,他們及父輩的悲喜已化詩篇。(楊勁松)
繼《人世間》《繁花》之后,又一部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北上》搬上熒屏。但38集的《北上》講述的已非原著的立意與故事,冠以“改編”的文學轉化,實際上是取材自原著的大運河當代新史詩的原創。
主副兩個時空 組成可貴視野
《北上》榮獲茅盾文學獎,除了源于徐則臣夯實的文學個性基石外,樸素而獨特的歷史視角與近當代兩個時空的巧妙結構,使其能在近年同題小說中脫穎而出。
原著中的“北上”,指的是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羅來華的尋親之旅。他來尋找隨八國聯軍以侵略者身份從白河河口北上的弟弟馬德福,而謝平遙、邵常來、周義彥、孫過程等與他同代的中國人,伴隨小波羅在這日漸廢棄的航道上一同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徐則臣以1901年為剖面,向前往后縱橫了大運河的滄桑——因戰起建,又成為兩千年后外寇鐵蹄下國破家亡的見證。34年間運河浪濤上的中意兩國的凡人歌,是徐則臣《北上》的最華彩樂章。而以馬可·波羅后代的視角,切入中國千年運河在20世紀初葉的大時代波瀾,是更容易被海外觀眾接受的影視好故事。特別是馬德福,這位逃離戰爭的意大利人,在通州運河畔成為中國女婿,為報妻子如玉斃命日軍狼犬手下的家仇,獨闖日寇軍營,與之同歸于盡。這是小說《北上》可貴的視野,也是頗具影視改編價值的部分。
徐則臣原作還有一組當代時空,設定在2014年的北京、淮安和濟寧,用拍攝運河紀錄片、搜集運河民宿博物館藏品兩大事件,結構了大運河申遺背景下謝、邵、周三家與馬德福后代的故事。這個當代時空其實服務于那34年近代時空的敘事主體,可供改編的具有人物情感和命運感的獨立戲劇事件并不多。其中有一定情感濃度的,是因求學產生隔膜的謝氏兄弟的和解,但似乎又有些游離于主干。以當代時空里申遺成功作為全書終結,從當代視角對運河文化圖景進行重新審視與精神傳承,這是小說寫作的結構巧思,但并非影視改編所需的新角度。
放棄近代故事 另創青春史詩
劇集《北上》的編劇趙冬苓、導演姚曉峰,面對徐則臣原著作出的影像轉化,幾乎放棄了近代時空部分,即小波羅、馬德福這對意大利兄弟視角中的運河沿途百姓的命運傳奇,而是將原著中這一主干作為當代故事的歷史遠景,并在全劇開篇與結局進行了閉環式的背景敘事。劇中的馬思藝、謝望和,都已非原著里的人物,只是取材于原著中的姓氏人名。這一拋開原著敘事核心、重起爐灶的原創,是大膽的。
從徐則臣構建的大運河歷史的文學版圖出發,劇集《北上》創造出當代大運河畔的新角色“花街六子”——謝望和、夏鳳華、邵星池、周海闊、馬思藝、陳睿,聚焦他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書寫他們從江蘇前往北京奮斗、再回鄉創業的青春成長史詩。
劇集還輻射了三代運河人的命運軌跡,群像的白描與速寫兼備。薩日娜飾演的馬奶奶性情寬厚,這個角色承載了原著中意兩國平民姻緣的歷史,更是運河人博大胸懷的化身。她決定收養兒媳改嫁后所生的兒子時,這樣表態:“結個善緣,給思藝留個人情,我走(去世)后,思藝媽能對思藝好點。”雖然現實未必能如馬奶奶所愿,但她那溫善報恩的中華傳統美德,影響著花街的后人,成為“花街六子”父母輩的道德標準,也在北漂中的望和、海闊、星池、華子四人心中根深蒂固地留存著。與馬奶奶對兒媳的寬厚一樣,王學圻飾演的周一仆,對兒媳走出花街北上也報以祝福。固守家鄉但又尊重他人順時順勢的選擇,馬奶奶與周一仆成為運河花街人的精神航標。
對謝天成、周宴臨等花街二代的塑造,劇集主要是通過公路運輸對運河貨運沖擊等變化完成的。運河貨運的蕭條,給謝天成、夏茂田兩家帶來直接影響,于是他們決定“跟著時代走,先上岸,等到振興,再回到河上去”。在妻子海弘率先出走花街,成為大貨運輸司機的影響下,謝天成也走出舒適區,直面新的生活。周宴臨則拒絕北上,與年輕的陳睿成為堅守運河的兩代人的代表。正是他們這一群人的堅守,才會有申遺成功后運河與花街的繁華,才能迎來出走者的回歸。
全劇后半部,編導通過周一仆患阿爾茲海默癥后回憶過往的設計,再對周宴臨等花街二代群像的青少年時代進行速寫,完型了人物塑造,完整呈現了運河在改革開放前的社會景象,他們的故事與九零后“花街六子”的青春成長形成主副調的交響和輝映。運河岸上的人們,始終在時代進程中謀求突圍。
直面價值觀碰撞 刻畫九零后成長
《北上》選擇歐豪、白鹿等演員扮演“花街六子”,以青春偶像劇的樣式對接百年運河人文圖景,同時全劇的攝影、美術、音樂等也散發著唯美清麗、輕快雋永的風格。
在青春劇的表象下,該劇有兩處獨立于原著的、有分量的創新。首先是將華子、望和、海闊、星池四人的北漂創業經歷放置在快遞行業,四人從故鄉承襲的道德體系,遭遇市場資本價值體系的對抗與沖擊??爝f與外賣,已是我國百姓社會生活高度依賴的產業,起步與發展的陣痛,已在《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逆行人生》等電影作品中有所體現。望和是該行業的成功實踐者,他接受并融入其中,星池、海闊和華子三人的堅守,則需要直面現實的追問甚至質疑,于是三人帶著夢想回到花街小鎮,用自己認同的方式創造財富。
另一處創新是細膩刻畫了九零后這代人對父母婚戀的態度。成長于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是一部分九零后的青春隱痛?!侗鄙稀分?,周海闊對父母離異的態度有精彩的兩場戲,一場是海闊對母親的出走表達了祝福,“就算離婚,你也是我媽。飛吧,媽,飛到最高的地方去!”另一場戲是海闊已成年,與女友分手后與母親對話,這時的他對父母的婚姻、對自己的愛情表達了更為成熟的認識。這兩場倫理敘事的重頭戲,呈現了九零后自我療愈心靈傷痕的堅強,至真至情,令人動容。
《北上》的主演歐豪、白鹿、翟子路,再加上李宇春的歌聲,都是從湖南衛視出發的明星文化符號,他們借江蘇出品的《北上》登陸央視一套,其文化結構的獨特性是近年鮮見的傳播樣本。當華子對李宇春歌聲的追逐成了劇中的年少往事,他們那段奮斗過的青春已成歷史,他們及父輩的悲喜已化詩篇。(楊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