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
“除了張頌文的表演,其他乏善可陳。從劇本到拍攝,都太隨意了……”
“很多網友因為男主張頌文去看《獵冰》,卻被女主姚安娜勸退了。”
“無論是邏輯、劇本、演員、拍攝,還以為是大學生作品呢……”
很少有一部劇,能像《獵冰》這樣,引來如此多的差評,卻又播放量爆棚,堪稱“自殺式引流”的典范——從作品看,它是失敗的;從生意看,它又是成功的。
《獵冰》并不另類,它只是網劇多年來種種問題的集合——過度商業化、迎合觀眾、資本拿捏創作、忽視表演、角色類型化、劇本邏輯性差……但只要你能掌握播放平臺,能制造話題,能強勢宣發,你就永遠是贏家。可有了“抄近路”的贏法,誰還會費力不討好地去做基本功呢?
《獵冰》之傷并未結束,它還在延續。
對資本來說,用姚安娜是一步妙棋
《獵冰》本是個好題材。
故事源自2009年伏法的大毒梟劉招華,獵奇性、邊緣性、刺激性均有,完美契合“好奇、驚異”的選題原則,套上“打擊毒梟”的外殼,即可肆意兜售血漿、美女、懸疑、殘暴等吸睛元素,堪稱創作者和資本最易取得共識的題材。
遺憾的是,從一開始,《獵冰》便奔著“行活”咆哮而去:投資少(僅4000萬)、時間緊(僅55天)、導演穩(曾執導過《命案十三宗》《征服》等優秀警匪劇)。
劇本亦絕對安全:標準兩線式,通過警方與毒販的反復博弈,如下棋般持續推進,不斷制造出新懸念。
《獵冰》甚至還為后續商業運作鋪了路——在緊張的拍戲期間,張頌文發了18條關于海南的微博,從海南四大名菜,到老爸茶文化,再到旅游景點、地方美食……如《獵冰》“一炮打響”,必然帶起一波消費潮。
從決策層看,這簡直是一個完美得不能再完美的布局。
為確保成功,姚安娜被放在了棋盤上。相信所有參與者都明白,姚安娜目前還不適合擔綱女主角,但不論演技如何,只要她出場,就會引起熱議,帶來寶貴的流量。
用姚安娜為“行活”點睛,是商業上的“神來之筆”,受害者則是兩個:
一是藝術性:這本來就是“無主之地”,品位再劣,也不會受到懲罰,投機家們根本不必在乎。
一是姚安娜:給姚安娜更多機會,從配角演起,逐步積累經驗,也許她能成長為好演員。拔苗助長,看似在幫她,其實是在害她。可只要姚安娜沒看出這個“局”,資本就會裝不知道。
《獵冰》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做成經典,而是一次標準的“商業冒險”,它算定了:網友們會“一邊罵,一邊追”,會帶著惡作劇的心態堅持下去。《獵冰》甚至還“天才”般的設計出一段“吃雞式表演”,吸引網友們模仿,引發新的傳播熱點……
從結果看,資本更智慧:當“丑”擁有話語權,人們也就只能“審丑”。《獵冰》風評不佳,流量卻驚人,成功地引發“全民狂歡”。
是醋的責任,還是廚師的責任?
論藝術水平,《獵冰》確屬劣作。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看來,劇本才是最大的問題,卻很少被提起。
《獵冰》既然采取雙線式,就應保持平衡,盡可能讓雙方戲份一樣多:警方線雖不刺激,卻為全劇提供了道德合法性;黑幫線好看,卻呈現了負面的價值觀,不應提倡。
為消除警方線的乏味、枯燥,許多影視劇會加入“生活流”,用細節有趣,沖淡情節變化不足的問題。比如《第二十條》,植入大量小品,用夫妻矛盾、家庭困境來維持緊張感;再如《狂飆》,刻畫了警官安欣從“善良卻幼稚”到“成熟且堅定”的蛻變。
有了這些處理,“黑幫伏法”才會變得大快人心。只有邪不勝正,才能避免將觀眾帶入道德恐慌中。
可在《獵冰》中,警方線被簡化成開會、持槍追擊、再開會、再持槍追擊……破案方法都在趙友男(姚安娜飾)的腦袋里,她負責指點江山,局長負責點頭稱是,同事負責制造緊張氣氛……這樣“諸葛亮+奧特曼”式的全能人物,漫說姚安娜是新演員,就算是影后,恐怕也把握不好。
角色難度這么大,為什么不想點其他辦法呢?確實讓人懷疑。網友所說的“導演才是姚安娜最大的黑粉”也有一定道理。姚安娜越手足無措,才越有笑點,才能吸引更多的“吃瓜群眾”。
正如網友所說:“為了這點醋,包了頓餃子。”如此顛倒,是醋的責任呢?還是廚師的責任?畢竟,一部戲從制作到上線,要經多道關卡,會被反復檢視,為什么所有的“專業人員”都變得如此不專業?
警方線弱,便突出了黑幫線,《獵冰》甚至給觀眾以“黃宗偉(張頌文飾)這么完美,不死多好啊”之感。與《狂飆》中的高啟強不同,高啟強本是老實人,被迫走上犯罪道路,多少還有值得同情的一面。黃宗偉則不同,他是徹頭徹尾的壞蛋,明知毒品有害,卻刻意作惡。《獵冰》卻喚起了觀眾對黃宗偉的同情,堪稱編劇界的不世出之才。
投資人當然最懂,就按他說的演
在《獵冰》中,表演不合格的不只是姚安娜一人,幾乎所有演員都讓人出戲。難怪有網友說:“除了張頌文看著是認真演,其他的角色簡直就是在混盒飯吃,裝模作樣演,觀眾還得假裝看。”
其實,張頌文在《獵冰》中的表現也遠不如在《狂飆》中的表現——不是張頌文不努力,而是高啟強的性格更具復雜性,他是一步步滑向犯罪深淵的。高啟強窮困時,他的野心、貪婪被壓抑。隨著權力增加,這些人性中的黑暗因素迅速膨脹,最終壓垮了他。這是一個曲折的過程,張頌文呈現的不是一個高啟強,而是不同階段的高啟強。這讓他的才能充分呈現。
《獵冰》中,黃宗偉則單薄得多,雖有不同側面,卻是拼接出的類型人物——看似多變,可支撐他“變”的理由是什么,他為什么要“變”……都沒交代清楚。總之,黃宗偉天生愛家庭、迷信、有才能、心狠手辣,都是“天生的”,演員還能做什么?在有限空間中,張頌文的表演受限,只能做到真實、多層次。
至于《獵冰》中其他演員,均難稱合格。
一方面,警方線完全圍繞姚安娜展開。導演可能也意識到,姚安娜的文戲能力不足,盡可能將她放在跑動中,少有靜止鏡頭,有也只是一帶而過;與她搭戲的演員戲份很少,很難發揮。
另一方面,導演似乎陷入“節奏迷狂”,喜歡用新聞式的短鏡頭展開敘事。這貌似緊湊,可服化道,乃至攝像,均不給力,成了一大堆平庸場景、毫無意義細節的疊加。事實證明,沒有畫面,沒有表演,沒有懸念,沒有邏輯,只靠“跑—追”,很難撐起一部劇。
用姚安娜是商業上的妙筆,即使不能帶來投資,也能帶來轟動效應,卻是藝術上的敗筆,堪稱“一步錯,滿盤皆落索”。但正如《紅毯先生》中導演林浩帶著苦笑說出的那句話:投資人當然最懂,就按他說的演。
警惕當代版的“指鹿為馬”
《獵冰》的質量如何,本是一個“皇帝的新裝”式的偽問題,“質量”壓根就不在資本的考量范圍中。再一次證明:只要實力夠,怎樣的劇都能上線;上線與否,卡的并不是“質量”,而是其他。
必須承認,《獵冰》的公關是超高水平的。
當姚安娜成為網友們熱議的焦點時,劇組果斷地加了一把火,導演激情回應:偏愛樸實新人;排斥科班表演系畢業生;姚安娜像警察,沒做過整容手術;行業前輩不要滅殺,不要辱罵……將人們的關注點從“劇本糟、攝像糟、剪輯糟”等真問題上引開,好像姚安娜是《獵冰》中唯一的問題。
網絡社會的最大困境,是“偽事件”泛濫。
“偽事件”很容易被生產出來。比如世界杯足球賽,已成球迷們的節日,但真是最高水平的球隊就能取得冠軍嗎?真的必須是四年一屆嗎?看別人踢球,與自己踢球,能一樣嗎……于是便出現了“5萬名缺乏運動的人看著場上22名運動過度的人”的悖論,球迷們會背出大量陌生的名字,以排定彼此的高下。
“偽事件”的特點是:它原本不存在,經人為創造而成;我們以為它是必然的、決定性的,但事實上,它是虛假的、可改變的。除了世界杯足球賽,現代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偽事件”,養成人們的“后真實”觀,即:吸引我們的是“我們以為的真實”,而非真正的真實。
為姚安娜演技辯護,是“指鹿為馬”的現代版。只有大家都興高采烈地投入其中,才會忘掉,《獵冰》的問題是全方位的。即使網友的意見取勝,劇組最終也只需輕描淡寫地說“對不起,我們用錯了人”,就能把責任推卸出去,從而繼續與資本媾和,拍出新的劣作。
這樣離譜的故事多了,也就明白了,為何有的市場化會促進繁榮,有的市場化卻造成危機。但愿《獵冰》是下限,再無新作能“突破”它。可結構問題不解決,這點愿望恐怕只能是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