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賈金龍的萬貫家財都是不義之財,姚玉玲最終一無所有是罪有應得”“姚玉玲這個人物的確有點虛榮,但編劇對姚玉玲的懲罰是不是太重了?”……面對姚玉玲這個優點與缺點都十分鮮明的人物,有的觀眾認為其注定是悲劇結局,有的觀眾則為其感到意難平。正是該劇塑造出的這一鮮活復雜的人物形象,激起了觀眾的共鳴,引發了更為廣闊的思考與探討空間。
劇中的姚玉玲,最早是鐵路大院里的一枝花,列車上的廣播員,性格活潑可愛惹人喜歡。她愛美愛打扮,寧可吃不飽飯也要把糧票換布票,做成漂亮的衣服;她敢愛敢恨,勇敢向喜歡的汪新表達愛意;她有點現實,在得知汪新可能會丟了乘警的“飯碗”,聽了母親的勸告后,雖然難過還是跟汪新提出了分手。她也曾被牛大力窮追不舍,多次拒絕后一度在感動下同意了對方的追求,但在認識了帥氣多金又浪漫的賈金龍后,毅然離開了大力,與賈金龍過起了幸福的生活。
賈金龍的真實身份是毒販,作為其家屬的姚玉玲最終失去財富,依靠自己的勞動來養活自己和孩子,這樣的結局是具有社會警示意味的。姚玉玲應該為自己的虛榮心,為過于追求豐富的物質生活付出相應的代價。不過,不少網友認為,結尾特意安排姚玉玲與牛大力“打臉”式的相逢讓人不適,就差直接說出那句“曾經的我你愛答不理,今天的我你高攀不起”了,帶有某種“惡趣味”的俯視。
許多觀眾自發地為姚玉玲書寫另一種結局:“姚玉玲一直是明媚的,她不會變成最后那個樣子。她可以憑借自己的審美去做服裝生意,即使擺燒烤攤,她仍然會收拾得干凈利落,做這條街最漂亮的‘炸串西施’”“以姚玉玲的性子,她會大方地打招呼并祝福大力,然后繼續賣烤串”……從中可以看到觀眾對女性獨立價值與尊嚴的珍視,也許這在今天,也會為影視創作者帶來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