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方非攝
王潤
江蘇省昆劇院近日來京上演的“一戲兩看”《桃花扇》,陣容強大,表演精湛,不僅讓我們看到這部中國古典四大名劇之一重現(xiàn)舞臺的光彩,更讓人看到30余年來,幾代藝術(shù)家整理挖掘、精心打磨,讓這部“冠絕千古”之作無論在演出形式還是表現(xiàn)內(nèi)容上都做出的守正創(chuàng)新。
“一戲兩看”《桃花扇》分為“全本”和“選場”兩臺大戲,各長達三個小時,舞美極簡,突出表演的精致講究。其中“全本”分為九幕,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愛情為主線,更注重故事完整性;“選場”則包括五出折子戲,以點面結(jié)合的方式給阮大鋮、李香君、李貞麗、侯方域和史可法五個人物留出大放異彩的空間,更注重表演觀賞性。這樣的安排設(shè)計,和戲曲演出常見的“連臺本”“全本”“精華本”“濃縮本”演出形式都不一樣,兩臺大戲各有側(cè)重,互通有無,二者之間既有照應,又有補充,不僅避免了篇幅限制的取舍困難,也帶來了正野相映的豐富層次。
孔尚任的《桃花扇》原著中有一套慷慨悲愴的北曲“哀江南”,話興亡之感,抒亡國之痛,駢散結(jié)合,情景相融,曲詞典雅,格調(diào)極高,多次被選入教材。“一戲兩看”《桃花扇》中,先將“哀江南”套曲置于“全本”演出開場,演員們穿著水衣子次第清唱,以“倒敘”形式將“輿圖換稿”后荒涼破敗的景象字字血聲聲淚演唱出來,使觀眾一下便融入蒼涼凄愴的情緒之中;“選場”演出中,則將“哀江南”套曲置于劇終末尾,演員們作為“戲中人”再次登臺彩唱,“放悲聲唱到老”,與“全本”演出首尾呼應,并且將“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主旨烘托至高潮,可謂點睛之筆。
昆曲素有“十部傳奇九相思”之說,大多以男女愛情為主。而且因為中國人歷來喜歡圓滿結(jié)局,所以戲文小說也多以皆大歡喜的團圓收場,但《桃花扇》不僅脫離團圓俗套,而且通過亂世離合中侯方域和李香君這一對才子佳人的愛情悲劇,將愛情融入山河破碎的歷史卷軸,從而表現(xiàn)文人更深層的家國情懷,內(nèi)涵和情感都極為厚重。
《桃花扇》原作中,侯方域、李香君在經(jīng)歷了各種悲歡離合之后,終于重逢,待敘舊情,卻被道士一語喝醒:“兩個癡蟲,你看國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他不斷么?”二人遂雙雙遁入空門。而在“一戲兩看”《桃花扇》全本中,結(jié)尾“余韻”一幕,編劇張弘將其改編成另外一種更加耐人尋味的處理:因國破家亡而萬念俱灰的侯方域避入道觀,而李香君則堅守著對故國的眷念和對愛情的忠貞,尋訪到道觀之外。院內(nèi)的侯方域聽到李香君聲音,難抑激動,但由于慚愧與無奈,不敢開門。這對飽受離別和思念之苦的戀人,最終失去重逢之機。龔隱雷和施夏明這兩位“梅花獎”昆曲名角,隔著戲曲舞臺上并不存在的虛擬院門,唱出一對戀人明明近在咫尺卻如同身處兩個世界般的肝腸寸斷,臺下觀眾也被深深打動。這樣的改編不僅更具悲劇格調(diào),而且更加凸顯人物性格。
這版《桃花扇》最讓人震撼的,當屬全本和選場中都濃墨重彩演繹的“史可法沉江殉國”,堪稱“戲魂”所在。一身白色靠旗裝扮的“梅花獎”昆曲名角柯軍以動情的演唱、細膩的刻畫、540度“僵尸摔”,全方位塑造出了一個充滿氣節(jié)卻生不逢時的悲劇英雄形象。
江蘇省昆劇院《桃花扇》此次來京,無論是在天橋藝術(shù)中心,還是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都得到了極佳的票房和口碑,而且深受年輕觀眾和高知戲迷追捧。足見傳統(tǒng)經(jīng)典與當代解讀完美結(jié)合的傳承創(chuàng)新,有著生生不息的感染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