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未見的阮經天,最近因為新電影《周處除三害》,狠狠翻紅一把。
他飾演的通緝犯陳桂林,以為自己的人生還剩半年保質期。身為榜三大哥的他,打算滅掉榜一、榜二大哥,在領盒飯之前干一票大的。
這個片子的梗概,化用自古代傳奇《周處除三害》,一個街頭混小子為民除害的故事。不怕暴力場面的閨蜜,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據說當前版本基本上沒有過多刪減。
除了關于電影本身“惡人除惡”的賣點很吸引人之外,42歲的阮經天,也著實令不少觀眾刮目相看。
為什么,寶島演員回歸寶島市場,往往會比在內娛更容易“干票大的?”
“歡迎來古偶里當藥渣”
最近10年,來內娛拍戲的臺娛男演員越來越少。能有機會的幾個,基本都是之前在內娛有不可撼動的童年記憶的偶像劇扛把子,如言、渝這樣的少女男神。
阮經天亦是如此。近幾年,他在內娛拿到的較為不錯的兩個劇,一個是ip《鬼吹燈之黃皮子墳》,另一個是搭檔85花的《扶搖》。
招待海對面的“中年男神”,愛優酷騰只能拿出幾部現偶古偶,以及運營了很多輪,體力透支的ip。
經歷了幾次預告詐騙,很多觀眾也意識到了:這幫男神來內娛,除了消耗觀眾心里的童年濾鏡,把人騙進正片里殺,在其他方面沒有什么很強的號召力。
即使是女觀眾,也難免有色衰愛弛的人之常情。
看著他們“媽媽這頭發扎得有點緊”的頭套,受磨皮影響而模糊的下頜線,性張力是很難再恢復了。性縮力倒是一發不可收拾,比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的老公,還讓人打不起半點精神。
像趙又廷一樣,在內娛通過整容式演技回血的,似乎沒有第二個人。多數情況下,原本大家以為是外援助攻,結果是把觀眾引渡到緬北,被兩岸演員一起雙殺。
那青春記憶里爽朗的少年郎,露出春風和煦的微笑,整齊的牙齒配著具有反差感的膚色,向你投來溫柔無比的眼光。你的肩頭忍不住哆嗦了一下,默默點了一下右上角的“關閉頁面”。
不是說中年男神們自己有問題。以目前內娛影視的發展速度,壓根沒有給他們轉型試錯的機會。
周渝民,是拍過高分戰爭劇《彼岸1945》之后,拿下金鐘獎,續上內娛電影資源,后接上古偶;邱澤則是在金馬金鐘臺北電影節里屢獲提名,言承旭、張棟梁在上過綜藝后回溫再戰,但基本上都不會再強行突破原有印象。
之前你在臺娛的最大標簽是什么,內娛就按什么定位來。
對臺偶男演員的用法,總是放在古偶/現偶上。
哪怕是15歲提名金馬、3次入圍金像獎、和李安墨鏡王金基德合作、戛納評委、八極拳一等獎、PADI潛水證擁有者、圍棋在專業三段水平,title比大冰還多幾倍的張震,來了也是要把頭發扎成大光明談戀愛的。
錢有沒有給到位,我不清楚。
顯而易見的是,這種殺雞取卵、涸澤而漁,奔著把演員最后一點招牌砸了鋪地磚的吸骨髓式“物盡其用”,相當沒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眼光。
更何況,哪怕保養得當,他們也確實不年輕了。粉色嬌嫩,男神們如今幾歲了?
“漂”不動的內娛
眷村出身的渝、阮,算是和內娛比較能玩得來的男演員了。然而即使玩得來,當前的市場現狀,也很難與這些適應度相對較高的哥哥們雙向奔赴。
除了年齡、外形這些個人因素,最明顯的變化,是金主爸爸從煤老板變平臺了。
現在平臺有自己扶植自家藝人的分公司,比如愛奇藝直屬經紀公司的果然娛樂,阿里文娛的酷漾娛樂等。
而這些公司往往也會和制作方層層疊包,好比陳哲遠主演的《仙劍四》,制作成本是桃家全資,可以實現自產自銷。
即使不是平臺直投,也會有辦法實現全盤掌握。
像光線傳媒,前3大股東里,有阿里。會定增的認購對象,不見得只有愛優騰這種互聯網企業,實際上手機大廠也有參與,比如小米認購過華策。
不僅是傳統老牌影視、經紀公司,包括樂華這樣的錦鯉熱廠,也有大公司的股份。
如此一來,培養自家新人、擴大自家藝人的任務,成了這些大廠的一部分。選角不再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管你是哪個娛池子的,能實現流量與平臺綁定鎖死才是重點。
眾所周知,視頻網站基本都是連年虧損,因此在關于和演員的利益分割、互相選擇上,也早就不是之前的“你拿錢,我辦事”。
除了平臺自己投資的大項目,相當多屬于分賬劇,也就是非全資、后期根據點擊量結算收益的劇集。這樣的劇,多數適用于下沉市場,屬于對劇集質量要求不高的觀眾打發時間用的數據密碼,不需要找名頭過硬的老哥哥、小叔叔們撐腰。
需要扛得起高評級的大制作,基本上由“自己人”和大流量們分割。
視頻網站連年處于賠錢賺吆喝的狀態,像是劍走偏鋒的《三體》,是幾年一遇的冷門嘗試;《隱秘的角落》《漫長的季節》亦是裝不下太多跳板。
回歸臺劇圈,未必是下策。聽起來,臺劇這兩年的影響力越來越小,但也正因為市場份額的變化,反而逼迫整個市場都在換血——
臺劇的男新人、接班人的不可替代性明顯比上一代臺偶演員還要強烈,幾乎到了全網無代餐、無低配的狀態。老哥哥處于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不斷尾求生,只怕再過幾年,想演新人的爹都是批發價。
比起在大視頻平臺里把每一塊磚上的縫摸遍,確實不如回老家找個錘煉的機會。
回鄉務工才是他們的舒適區
這一批偶像劇出身,也來大陸打過工的灣灣男,最后都是在回鄉務工后,才找到自己的舒適區。
邱澤是靠《誰先愛上他的》刷新了自己的演技口碑,大家發現,哇塞,原來他好好演戲非常有魅力。
雖然我覺得電影里謝盈萱演得更好,但一點不影響這部戲成為邱澤近幾年的代表作,也讓他提名了金馬影帝。
阮經天也靠《周處除三害》最近狂刷存在感,一改當時《扶搖》播出后口碑一般的萎靡。
這種“回鄉之后華麗大變身”般的改變,是和臺灣影視的整體進階離不開的。
臺影其實一直不缺乏好作品,尤其2008年《海角七號》之后,臺灣電影直接進入了所謂的“后海角時代”,涌現了一大批在話題和口碑上都有高光的作品。
比如我本人很喜歡的《大佛普拉斯》,就是用閩南語拍攝的,在本土化上做到了類型片里的佼佼者,這種對臺灣本土文化和生命力的呈現,也獲得了不少行業外的支持。
因為取景地大部分在臺中,這部片也拿到了臺中市政府新聞局的拍片輔導金。
這種所謂的“產業復興”和多元聯合,對文化創作的鼓勵無疑是有效的。
尤其是這幾年,臺劇全球化的趨勢越發明顯,他們在類型片上開始更多探索,但這種探索,仍然是在保留“灣灣風味”的基礎上的。
去年小火一把的《不良執念清除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靈異題材、書法載體,單元劇的形式和雙男主模式,是個地地道道的灣灣風味類型劇。
如果大家再多關注臺劇一點,會發現他們在劇集題材的選擇上,和之前的韓國特別像——執著于對現實主義題材的直白呈現,對社會熱門議題的影視化。
去年轟轟烈烈的臺灣me too運動,正是因為一部臺劇的熱播引起。這部名字已經被打碼的《人選》其實是個講灣灣政黨的職場劇,不過里面也塞進了職場性騷擾的議題。
正因為這段劇情的呈現,才直接促使了me too運動的大展開。
這種模式耳熟不?和之前韓影愛好者必吹的“熔爐法”,影視作品改變社會一模一樣。
但有一說一,灣灣影視這種類型化和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同時又要保留本土特色的做法,確實是給了臺灣演員們不少機會,受益的并不只是灣灣中男。
他們的選擇空間更大,得到更好角色的機會也變多,在自身素質很挑本子的情況下,有更大的機會去撞到合適自己的那一個。
就像阮經天在《周處》之前,和張鈞甯的《追緝》,和林依晨的《車頂上的玄天上帝》,都是臺影班底,但熱度口碑卻很一般。
不是演員本身脫胎換骨,而是在一個答題方式更多樣的競賽里,灣灣中男們拿到自己擅長題的幾率變大了。
比起選擇有限,容易暴露短板的內娛生態,自然回鄉務工,才會成為他們的舒適區了。
E姐結語
其實,比起灣灣中男們的變化,我覺得灣灣中女們的處境和內娛比起來,反而對比更明顯。
之前我們寫林心如和賈靜雯,她們人過四十,反而在演戲生涯上拓展了新的空間,甚至當起了制片人,攢起了自己的局。當年和她們一個梯隊的內娛女演員,沒有飛升的已經成為了古偶里的惡毒仙姑、仙后,飛升成功的則在花幾年時間等待更適合自己的角色,還有一部分人,甚至直接失落在時間里了。
金鐘獎這幾年在內地影響雖然落寞了,但每年的得獎其實也有幾分看頭,22年陳亞蘭憑借反串拿了女視帝,刷新了歷史;去年,48歲的蔡淑臻因為《村里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拿了最佳女主,灣灣中女們不僅是有機會,這機會還是鍍金的。
對比起來看,難免有幾分唏噓。不過這兩年,內娛生態倒是比之前好點了,去年吳越拿白玉蘭,就是一次中女的勝利。
那就希望內娛能給好演員們,更多“舒適區”吧。
今天的深夜話題:
你怎么看臺娛中男的回鄉務工?
來評論區聊聊吧~
姚安娜的困境,向佐也有
華燈初上,臺灣姐姐們如何乘風破浪?
姐學傳奇:林心如賈靜雯楊謹華,當緋聞不再掩蓋實績
-今天頭條の作者-
你的小仙女E姐,雜食追劇黨的碧雕&甜辣醬
值日生:甜辣醬 美編:樹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