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簽約賬號【吐槽電影院】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2019年春天,匹茲堡,在這座見證美國工業文明起落的“世界鋼都”,許知遠終于見到了邀約6年的許倬云。
學術偶像面前的他,變回認真聽課的學生。
一腔赤誠,向這位史學泰斗拋出終極亦是肺腑之問:
在一個全球陷入精神危機、不知何謂人生意義的年代,我們該如何自處?
一年后,《十三邀》第四季播出,碰上疫情席卷全球。世界以毫無預兆的方式,陷入了封閉停滯和巨大的不確定性。
彼時,許倬云給出的回答——“往里走,安頓自己”,在中文互聯網產生了綿長的回音與慰藉。
一晃5年,全球性的意義危機依舊在發出尖銳爆鳴,年輕人在內卷和躺平之間反復橫跳、左右煎熬。
許知遠再訪許倬云。
他的眼睛掃過墻上的照片、辛棄疾的詩詞和許倬云的雙拐……
許倬云出現時,彷如記憶重現。
對先生來說,“這幾年相當掙扎”,但已過鮐背的他依然筆耕不輟,用思想、精神與拳拳之心為年輕人解惑、引路。
《十三邀》第八季以故人開篇,直面灼人依舊的大議題。
在思想交織之中,那份智識的沖擊、叩問的力量以及熟悉的感動,再次滾滾而來。
把自己當作植物來養
我們幸運而堅強地挺過了全球大流行,但眼前,世界與個體仍舊在面臨新的難題:
中西進一步分裂、AI取代人類論、年輕人摸不到出路……
對時代一如既往保持著敏銳嗅覺的《十三邀》,到了第八季,再向許倬云提問:
年輕人如何在受限的情況下,不斷創造新的自己?
時隔數年,從許知遠這次看似重復實則并不相同的提問方式中,我隱隱能察覺到某種自覺抵抗的激情在其中涌動。
我想,首集這個提問也代表了本季節目的一種基調:哪怕受限,也要主動創造,也要尋求屬于自己的空間?!霸跁r代和世界的縫隙中穿行,嘗試抵達自我的清晰和廣闊?!?/p>
這幾乎就是對許倬云5年前那句“安頓自己”“不敗不餒”的再度呼應。
寫古代史、也親歷過世紀動蕩的許倬云,心靈和身體已經穿越過太多歷史風浪,他作為本季開篇人物再合適不過。
而先生的回答如一枚溫柔子彈,切切實實地擊中了我。
在人人都被焦慮扼住咽喉、精神危機波及全球的語境下,許倬云鼓勵年輕人不要慌張、不要放棄,和同路人互相砥礪、互相切磋。
他將這個心態比喻為“在天田里種植物”:人就是宇宙間的一株植物。
我們要像柳宗元筆下的郭橐駝那樣,將自己當作愛惜的植物來養。
不扭曲自己的知識和情感,向內扎實自己,才能不懼時代的驚濤駭浪。
世界風云變幻,許倬云為年輕人指出的道路依舊在重申同一種精神:
救自己,養育內在。
許倬云兩次出場,于節目和他個人而言都能反映一種共通的情懷:
與年輕人共鳴,視年輕人為希冀。
5年后,依然在冬春之交、大地恢復生機的時節,許知遠在同樣的地方發出了相似的感慨:
文明的傳遞不光靠書寫或抽象的圖像,還有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聯結。
94歲的許倬云,不僅跟年輕人沒有代溝,反而能設身處地體恤你我的困境。
從一次次具體的聯結中,他看到年輕人的行動、年輕人的渴望,哪怕深知眼前的困境會持續漫長的時間,但他依舊相信其中蘊含著革新的力量。
“所以我舍了,老骨頭散了也無所謂?!?/p>
共情、相信、并肩戰斗,這大約是一個前輩泰斗,能給予后生們最珍貴的禮物。
天田里的播種者
如今,我們已經越來越難見到許倬云這樣的知識分子形象——
中國文人風骨,又受過系統的西方知識訓練。學貫中西,漂泊一生,在新與舊、東與西之間,始終保持著開放和融合精神。
“要人心之自由,胸襟開放,拿全世界人類曾經走過的路,都要算是我走過的路之一。要有一個遠見,能超越你未見?!?/p>
他在節目中為中國未來發展號脈,一字一句激蕩在我耳邊。
看著匹茲堡運河上的船緩緩前行,許知遠說:“許倬云老師他們這代人身經動蕩,離開中國。但他們的思想,表達,情感以各種方式,像這艘慢船一樣,又回到了中國?!?/p>
妻子曼麗說許倬云:“什么都愁,中國發展得不好他愁,中國發展得好他也愁?!?/p>
許倬云自己說:“真正好的歷史學家,不是冷靜的,是很痛苦的,悲憫之念叫你非常難過?!?/p>
小時候語文課本上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在他身上變得具象了起來。
我想這也是許倬云的話為什么格外有說服力:毫無大家長的說教姿態,每句話都發自懇切的真心。
更有說服力的是,許倬云是他理念最好的踐行者,他跌宕堅毅的一生,本就是不放棄自己、生命掙扎向上的最好寫照。
1930年,許倬云出生于江蘇無錫,出生時只得2.7斤重,先天肌肉萎縮,身體發育不全。
一度,他如同一株殘苗,孤獨地奮力地仰頭向上,汲取生命的養分。
九十多年后,先生已成參天大樹,歷經風雨,扎根深厚。
他年過鮐背,身體麻痹得越來越厲害,只能依賴太太喂食,聊天中途要小憩幾分鐘才有體力繼續。
但這些年來,他卻靠著僅能活動的兩根手指,燃燒畢生余力堅持伏案寫作。
許倬云對許知遠說:“我94歲了,隨時要完蛋,我要做的事情不耽擱,盡量做下去?!?/p>
活著的每一天,他都在跟時間賽跑:
為學生想新的研究方向,開設網絡課程、現身數十檔內地網絡節目,只為跟年輕人保持對話,為身處困頓的你我探尋身心安頓之所。
哪怕只有一兩個人聽進去,他就認為這事有意義。
再訪許倬云,亦讓我再次感慨《十三邀》最可貴的地方——它既能捕捉一個人豐富閃光的內在,又能透視其所代表的時代意義。
只有一個血肉豐沛的精神個體立起來了,他/她的觀念才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比如本季開篇,幾代人之間的因緣際會,瞬間就攥住了我。
第八季第一期拍攝于2023年春天,王小波忌日那天。
1984年,王小波赴匹茲堡大學求學,在那里遇到了許倬云。
四年時間里,許倬云不僅在學問和創作上充當了王小波的伯樂,在思想上也對他產生了切實的影響。
提及這段經歷,許倬云曾在其他場合說過:“我向來是有教無類,小波是我無心插柳的收獲,但確實花了功夫用心教。他后期的文字相當精煉,看來我的話他聽進去了。”
后來,這位中國當代特立獨行的知識分子、文學先驅,成為許知遠這代人的精神啟蒙,并持續影響了后代無數青年。
如一粒粒火種,春生夏長。
如果說年輕人是“天田里的植物”,許倬云就像是“天田里的播種者”。
現年94歲的他仍舊在身體力行,不辭辛苦地去新一代人的“天田”里播種,孕育下一個思考者。也許,就會出現多一個人給時代傳遞光芒與力量。
從許倬云身上,我們看到一個堅強的生命如何超越自身局限通往無限可能,也看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種幾近消失的知識分子的壯闊理想。
穿起偉大思想,引導現實生活
節目最后,許倬云評價許知遠為“穿針引線之人”,將有價值的思考陳述給大眾聽,“功德無量”。
第四季的時候,許倬云就已經強調過這一點:
《十三邀》做的是該做的事,好的事。如果在輸送知識之外能夠發動觀眾一起思考、形成呼應,就會變成一種很強大的力量。
這一IP對于社會的現實意義和感召價值,有個感人細節很能證明——
許倬云回顧抗戰中百姓有序逃難、“農村撐起八年抗戰”,流著淚說“所以我知道中國不會亡,中國不可能亡”。
時至今日,只要講起這段歷史,許倬云就淚流不止。
抗戰期間的離亂歲月,是伴隨他一生的噩夢,但也塑造了他永不屈服的個性以及最深沉的信仰。
因為戰亂的經歷,他對中國傳統農村社會有真切的體察,對普通老百姓有深厚的情感,他告誡許知遠“要為常民寫作”。
加之無錫源遠流長的東林實學傳統,使得他重視個體對現實的影響和介入,不惜一點一滴地轉化世道人心。
這些都構成他非常堅實的民族認同。當見證一位大家用生命在變動的大時代中重塑自己、以一生學識洞見關切民族與國民的境遇,比任何愛國口號都更能感召青年人悲憫同胞、為民族發展而奮斗。
看許知遠對話許倬云,總有一種走進時間長河、觸摸時代印記的實感,在恒久的不安之中抓住了一刻篤定和安寧。
這也是《十三邀》之于我的珍貴之處。
沒有“流量”明星,不蹭“熱點”話題,但節目做到第八季依舊堅挺,豆瓣評分從8.4一路攀升到去年的9.5,內容引發的討論聲量越來越大,每一季回歸總能引發期待與歡呼。
說到這,不得不佩服騰訊視頻的眼光和擔當。某種程度上,《十三邀》是一個證明,證明在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人們的精神追尋并沒有消失,只是等待被挖掘、被引爆。
而節目本身的稀缺性也帶來了穿越時間年輪的價值。
作為觀眾,我能感受到一些細微而重要的變化,比如主持人許知遠從坦言需要歷史意義下的生活細節到被生活的細節和經驗折服,他那些看似不合時宜的追問變成此刻對人心的一次次重擊……
這部“骨骼清奇”的人文訪談節目,留下太多浪漫與力量兼具的畫面,一幕幕時常在我眼前浮現——
人類學家項飚與許知遠聊完“附近的消逝”后,對著黃昏的家鄉感嘆:“當日落的時候,思想升起”;
面對領導“哲學能為我們的國家干點什么”的功利發問,哲學家陳嘉映反問:“雅典能為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做點什么?”
老頑童蔡瀾豪情相送戀愛四字箴言:“丑的照殺”,也在許知遠“讀圣賢書所為何事”的追問里神情寂寞;
詩人西川和許知遠幾度探訪一座荒廢陵墓而不得,一路熱聊80年代和中外文學,最后在蟲鳴狗吠的夜色里乘興而歸……
他們生活的態度,思考世界的方式,重新激活我們的好奇心和鮮活感受,從紛亂、混沌乃至麻木中瞥見那一縷人生意義的華彩。
就連《十三邀》每一季的先導片,都是我會逐幀欣賞的程度。尤里卡工作室最擅長文案和畫面之間的精妙互文,渾然天成地確立每一季的核心精神。
這一季,許知遠坐在列車上,繼續上路尋找人生意義,繼續遇見新的人探索新的深刻。
他依然會書生氣地朝著空氣大喊古人的名字,也會一如既往把日常所見升華為人生哲理。
從打工詩人陳年喜到中外各界精英大家,既提供開闊的精神內容,聚焦那些具體而微的語言、思想、行為,亦不忽視一個小人物身上的時代印痕。
因為始終聯結大眾的真實生活和時代的真實情緒,《十三邀》的IP生命力才會生生不息,建構了一個珍貴到像是烏托邦的對話空間。
特別喜歡節目里那“無關緊要”的一幕:
年紀隔了半個世紀的兩位許老師,在窗前看樹、看植物,仿佛也是在看人、看世道。
世事流轉,葉子綠了又黃。
“你往頂上看,那葉子照得多透明啊,上面葉子多金黃啊?!?/p>
真希望這樣的談話可以一直一直繼續下去。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簽約賬號【吐槽電影院】原創內容
聲明:個人原創,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