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喜”舞臺之后,土豆和呂嚴這對老搭檔擔綱主演了電視劇《大王別慌張》,這部14集的小體量作品收獲了相當不錯的反響。二位舞臺上的“青年幽默家”在影視劇中釋放幽默能量,對于觀眾是新鮮事兒,對于他們自己也一樣。
土豆笑談這個項目的契機:“我們兩個每天會產生一些幽默能量,這個幽默能量達到一定峰值就會外泄。然后泄到了上海,有一個公司叫愛奇藝,愛奇藝的幽默能量接收器就飆紅了,說完了一查,說根源叫土豆呂嚴,就說那給他們做一個劇看看。”
《大王別慌張》海報
《大王別慌張》將故事背景放在了大眾熟悉的《西游記》里,土豆和呂嚴,一個是“天庭考公人”,一個是“妖界諸葛亮”,臥底大王和忠心軍師,人物關系和困境一上來就搭建好了。
當時,土豆剛看了《中國奇譚》,非常喜歡《小妖怪的夏天》,因此提出:能不能也做一個不一樣的西游故事?加上大家想起“二喜”里的《代號大本鐘》,于是他又提出個“潛伏”的點子:“干脆天庭派來個潛伏的,幫助唐僧取經。”
導演金哲勇也認同他們的創作理念,完成了劇本。現在的《大王別慌張》,一邊是對天庭官僚主義的諷刺,另一邊是在妖怪社會左支右絀的天庭間諜,強錯位在劇集一開始就建立充分,讓整個劇集不斷地能在這個大設定下笑料百出,喜劇升級。
呂嚴不吝對導演金哲勇的贊賞:“我們非常尊重這次導演的創作,非常喜歡,也學到了很多。這是導演為咱們這些‘喜人’去寫的一個東西,可以說是給我們定做的角色。”
土豆 飾 鼴師
呂嚴 飾 玲玲
在這部劇里,除了土豆呂嚴,還能見到不少《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的熟面孔。王天放、馬旭東、蔣詩萌等都在劇中有驚喜發揮。土豆和呂嚴回憶,因為是一群久經喜劇大賽沙場的老朋友,大家在創作中溝通極其直接,“你這不對”“演得什么”,創作效率奇高,也讓外人吃驚這幫人口無遮攔的熟悉和親近。
老伙計們給二人帶來了很多安全感,讓這次創作像一次喜劇大賽的夏令營。呂嚴表示,影視創作經驗不足的自己收獲頗多,一到需要比較夸張的表演時,現場王天放、馬旭東等人會直接甩出好幾種表演方式,任他挑選和融合。
花脖子山的熟面孔很多。
對于土豆呂嚴兩人來說,如今的配合也是默契十足。兩人在合作初期也經歷過磨合,“先是磨合不到一塊去,后來又到一塊去,到現在就不磨合了,直接提問題:‘你錯了’,溝通成本極低。”
呂嚴想起,有一次工作是配音,但兩人是分開去的錄音棚,“我都不需要聽他的臺詞,想象著他的語氣就錄完了,一聽,居然情緒語速還搭得上。我覺得這就是磨合兩年的結果,因為我完全能想象得到他會怎么說,”呂嚴笑說,“但土豆錄的時候可能也沒想。”
“那我真是沒想,你這個人直接就在我眼前生成了,”土豆接上嘴,“我還問錄音師,我說這里是不是沒開通風?我好像缺氧了,我能看到一些東西......”
“你能生成呂嚴說話的樣子?人形AI,但只生成呂嚴?”記者問。
“挺惡心的。” “確實挺惡心的,但又能怎么辦呢?”二人永遠不讓話落地。
默契的增長只是變化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兩人在逐漸成為成熟的藝人。
兩人的“成熟”,來自被置于公共場域中被審視評說,“一旦上了互聯網就要遭遇評價,這是每一個表演者必須承受的。”土豆道,“曾經覺得我們一定會勇敢做自己,該說什么說什么,結果還是有所變化。這到底是不是一種成熟呢?我們也不好說。”
呂嚴坦言,他個人會受網上評價影響較多,“外部的聲音是會影響到你,比如別人說你只會演一種角色。我是一個賭氣型人格,然后賭氣去學習,我覺得總體這種影響,還是向上的。”
而對土豆來說,外界的批評沒關系,對的就聽,不對的就理解,“大家壓力都大,發泄情緒嘛。”但夸獎讓他“難以承受”,“挨批你還能反思自己錯在哪,你說你挨夸有什么用呢?”這幾乎是一種實用主義的看評方式。
除了面對外界評價的謹慎,壓力還同時來自行業內部。從喜劇大賽的舞臺走向影視劇,二人的每一步邁得并不簡單。大多數演員始終處在被挑選的位置上,“選擇演員的第一標準永遠是契不契合這個角色,契不契合的第一標準永遠是長相和身材,我們兩個被限制住了。”土豆坦言,“找我的就是村干部、領導,找他的就是惡霸,黑道的,或者純傻子。”
呂嚴這段時間瘦了40斤,形象大變,他坦言,和“被挑選”這件事有一定關系,“個人選擇取決于外部條件,所以我現在專注在喜劇上,我無法判斷是個人主觀意愿還是現實導致的。至于土豆對正劇的熱愛,得讓土豆自己說說。”
原來除了喜劇,這兩年土豆有默默嘗試其他類型,比如正劇。他笑稱,拍《大王別慌張》時,他已經能夠將舞臺表演切換成影視劇表演,但在此之前,在別的影視作品中,“因為演得不好我也迷茫過,”他回憶,還被開玩笑說:“你看,土豆的戲誰也接不住。”
挫折確實能帶來反思,見識了專業的影視劇演員,土豆非常尊敬他們,“好演員真是不一樣,他們會長時間沉浸在人物的創作中,時時刻刻都在想人物,從不抽離出來。我想我們也需要這樣的專注度。”在他看來,喜劇之外的類型創作,是一個磨礪的過程:“就算我們的終點是喜劇,我們也需要更多的表演技巧,做個雜學家是最好的。”他提出,進入行業后時間緊,任務重,很難沉入到生活當中去,所以要想辦法利用職業之便,體驗更多生活,“不然感覺入了行,人生就變短了。”
土豆試圖用所有非喜劇的手段去進入生活,“我現在真是有意識地觀察生活,平時去農貿市場買菜,就愛觀察人家,會去想ta為什么有這個行為?ta是怎么偷的稱怎么缺斤少兩的?”
二人對喜劇的努力求索沒變,“能把一個好笑的東西給大家,是最重要的事兒。”
土豆、呂嚴
【對話】
“劇”要走在“喜”前面
澎湃新聞:這次在影視劇方面的嘗試,有帶來哪些新思考?
呂嚴:首先,影視喜劇在劇本階段的呈現,這個領域我是很陌生的,所以在讀劇本階段,有很多地方我想象不到它的畫面,這時導演就會告訴我,要相信喜劇在影視劇呈現的層面,不是只靠咱們演員,還有鏡頭語言,音樂音效,后期剪接這些手段的融合。經歷整個劇的拍攝后,我覺得這些感受在創作上給我很大啟發。
表演方面的學習就更多了,因為習慣舞臺表演,我在表演中,始終在等待接收信號并立刻作出反應的狀態,其實在影視里,表演的處理和舞臺上區別很大,總的來說,就是交流對象不同,舞臺劇是演給當下劇場里的很多人看的,而影視劇雖然是面向全社會的,但鏡頭表演,我感覺是演給一個人看。
另外影視劇有那么長的體量,它對于故事和人物的鋪墊,包括劇情的轉折,當然比咱們舞臺作品長。那就更需要關注它人物和劇情的合理性,如果像咱們舞臺作品那樣,還是只準備一些笑話,不足以撐起這樣體量的東西。
土豆:我從編劇端講一講,首先影視劇的假定性會低一些,我們之前有作品在舞臺上出現了一個星球,在影視劇里就沒辦法這樣表達,你得花多少錢才能讓人相信,那個星球過來見你了?另外,我們在舞臺上呈現鋪墊,經常是獨白,比如撿了一封信,然后我說這信上記敘了什么什么內容,在影視作品直接用鏡頭語言來交代,這給創作帶來了更多可能。但這也意味著在編劇階段,就要想象導演會怎么拍,必須要和導演對齊畫面。
第二,舞臺劇一場戲三四個人頂天了,影視劇太多人了,每個人物的呈現都極其重要。我覺得喜劇到了影視端,最重要的還是人物,人物永遠大于一切,人物的動機是否脫離現實,人物的目的是什么?有沒有好梗倒反而是次要的了。
只要是正經喜劇,都要有一個好故事,這一點在影視劇里更加明顯,我們看劇是為了看“劇”,不是只為了看“喜劇”,就是“劇”要走在“喜”前面。
澎湃新聞:不同的喜劇形式,喜劇節奏也有差異。舞臺上最重要的是演員的表演節奏,但影視劇里,這個節奏的建立更復雜,這方面想問問二位的思考?
土豆:先說表演節奏,所有劇組在正式開拍之前,可能會花3~5天,甚至更多時間讀本,這就是演員的磨合階段。我們以前以為專業演員都從那幾個院校出來的,大家表演方式應該很對齊,其實大家風格都很不一樣,是靠很多天的磨合把大家擰成一股繩,節奏往一個點去。
呂嚴:我覺得好的影視喜劇的節奏,剪輯占比是非常重的。我感覺一個好的喜劇導演要做到編、導、剪風格的統一,這要付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完成。
澎湃新聞:像這次兩位的角色,其實都是從動物形象出發,一個熊貓,一個鼴鼠,從角色出發,表演會不會有一些設計?
呂嚴:我們在拍之前,有漫畫形式的分鏡稿嘛。當時我看分鏡里我那個角色非常可愛,這對我來說有很大的挑戰啊!我不可能演成只真熊貓啊,我只能找一個度,怎么讓人看著不惡心就很好了。
土豆:我們其實擬動物的元素很少,除了服化道和個別行為特征上比較明顯吧。
澎湃新聞:之前二位好像對喜劇類型的偏好不同,現在對于喜劇形式有沒有新的偏好和思考?
土豆:我現在特別喜歡寧浩老師和馮小剛老師前些年那些喜劇作品。今天好多我們看到的喜劇都是在“演”喜劇,過去寧浩老師和馮小剛老師那些喜劇,是靠劇情本身的錯位和沖突產生喜劇的,我現在回看,特別高級。
呂嚴:我也補充一個,我喜歡的東西是要好笑,但不是為了好笑而硬來。
《大王別慌張》劇照
有時候,“夸是一種負擔”
澎湃新聞:影視劇和舞臺表演不同,不能得到觀眾的即時反饋,而是隨后在網絡上看到很多雜亂的聲音。作為演員的話,如何去辨別這些聲音,去對自己的表演做判斷?
呂嚴:我很簡單,跟導演深度溝通以后,我相信導演給的判斷就好。我覺得相信別人也是一種能力,相信合作者,相信團隊會一起做出一個好東西。
土豆:在現場就一定是只考慮戲,考慮觀眾、評價,我覺得那是產品經理的想法。至于說我們播出后評論的聲音是否客觀,這是創作者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的問題。你要認為自己是藝術家,那是一回事兒,但我感覺我們就是在干服務業,是為了讓大家高興的,那就不要做那些讓大家添堵的事情。
澎湃新聞:這種純然服務的心態,會不會影響創作呢?
土豆:我說實話,會,我覺得今天99%的創作者在寫出某個情節之后,都會下意識自我反思:我這合不合適?會不會冒犯到誰?但沒辦法,作為創作者,你就必須面對外界的評議。
澎湃新聞:有時候被喜歡也是一種負擔,被人喜歡就會去在乎這些喜歡是怎么來的,又會何時離開。作為創作者,這一層的負擔會有嗎?
呂嚴:我認為,我們兩個還沒有到擔心“喜歡你的人可能會離開你”這個階段,因為喜歡我們的大多數是喜歡作品,然后對于喜歡作品所帶來的創作壓力,我覺得還是蠻大的。
土豆:在面對他人的夸獎、期許時,有時候我會承受不了。我現在也沒解決這個問題,我解決的辦法就是少上網。罵了,他要是從喜劇端罵,我就接受這個批評;他要是只表達情緒,我就覺得大家壓力都很大。我反而覺得,夸是一種負擔,就是你挨批評還能反思自己錯在哪,你說你挨夸有什么用呢?
澎湃新聞:就是出于一種很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看待評價?
土豆:這可能確實有一些實用主義在里面。
澎湃新聞:一點都不寵溺自己?
土豆:對,確實我對自己比較折磨,我承認這個心態也不太好。
澎湃新聞:作為一個人,你挺有意思的。
土豆:這是夸獎?!
呂嚴:他被當作一個人類所夸獎(笑)。
澎湃新聞:表演的方式可能經驗越豐富,這一套東西就會越成熟,需要保持去突破,或者去做一些讓自己不那么舒服的嘗試的熱情嗎?
土豆:在影視方面我是新人。在這個體系里面我還有很多缺失,需要時間和經驗去先找到舒適圈,再突破它。往長遠想,我是想突破的,但現在起碼還沒有找到擅長的方式。
澎湃新聞:這兩年,在越來越成為專業演員過程中,會覺得生活中重要的東西,排序有發生變化嗎?
土豆:我現在覺得,我的狗對我很重要。寵物是永遠無條件接納我的,我給它吃的它就吃,我回家它就等著我。寵物給我最強的安全感,僅次于我的家庭,我覺得它給我的穩定感,對我很重要。
呂嚴:我以前覺得吃飯最重要,現在在減肥,很多想吃的東西吃不了了。